原标题:

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蒋志龙:(引题)

滇池水面之下还有遗迹(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受访者供图

司马迁的《史记》中,曾经记录过一个古滇国:它地处中国西南一隅,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虽然在《史记》中,有“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但长久以来史料缺乏,除了1956年出土的滇王金印之外,考古实证资料不多,因此“古滇国”一直很神秘。

2019年,考古人员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河泊所遗址中发现了一枚“滇国相印”封泥,表明汉武帝在古滇国设立了“滇相”,建立起一套行政管理体系。2022年9月底,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发布了河泊所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去年以来,河泊所遗址出土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表明西汉中央政府已对云南行使治权,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请他讲述了河泊所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的详细情况。

发掘现场。

半个世纪之后再发掘

河泊所遗址有新发现

河泊所遗址从发现到最新一次发掘,隔着整整半个世纪。

蒋志龙告诉记者,195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同心圆纹红陶盘。彼时,在滇池盆地并没有发现更多类似证据,在墓葬中也没有发现此类同心圆盘,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这种认识一直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一直到2008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国外高校合作进行了滇池盆地史前聚落考古调查,期限为2年,后又延期1年。此次调查在滇池的东南、南岸和西岸发现了70多个滇文化和汉文化遗址。2014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了石寨山大遗址的考古工作。

“我们之前墓地的考古工作进行得比较多,但是石寨山大遗址的考古工作主要就是找聚落,找古代村落,是通过大范围的调查、大规模的勘探,结合局部考古发掘来进行工作的。”蒋志龙介绍,河泊所的重要成果基本上就是在石寨山大遗址考古开始后发现的,“在河泊所的第一个大突破是在2016年至2017年发现的,在西王庙这个地方发现了汉代的村落以及滇国时期的村落,还有商周时期的村落,时间跨度很大。”

2018年,在对河泊所村东编号为台地3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的瓮棺和柱坑类遗迹以及其他遗迹现象。2019年初,在台地3西边一处汉代废弃河道的灰坑中,考古人员对清理的土样进行水洗,发现了包括“滇国相印”在内的几枚封泥,“滇国相印”封泥的发现,不仅再次证实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而且弥补了汉中央政府在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对古滇国进行有效行政管辖记载的缺失。

大量封泥接连出土

填补史书巨大空白

对于“滇国相印”的发现,蒋志龙印象深刻:“当时队员告诉我说,发现了一枚‘滇国相印’封泥,我直觉这是一个填补历史空白的巨大发现。”

封泥,是一种官印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检的凭证,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当时的公文都是写在木简或者竹简上,其中有一些公文属于“涉密文件”,写好之后装在一个盒子里,用线套好,用一团泥在关键部位敷好,送信者在封泥上盖上自己的印。此类邮件在阅读完之后一般都会被烧掉,在焚烧的过程中,木简被烧掉了,封泥反而被烧硬,保存了下来。

“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提到过滇相的问题,但是从汉代建制来说,滇相是中央政府任命的管理这一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蒋志龙看来,小小的一枚“滇国相印”封泥,其重要价值不亚于“滇王金印”,它是汉中央政府对古滇国及其周边地区有效行政、国家治权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见证。

“滇国相印”已经是很重大的发现了,蒋志龙没有想到,在2021年至2022年的考古发掘中,此类封泥竟然发现了500多枚。

“在针对河泊所遗址的最新发掘中,我们发现了500多枚封泥,除了益州太守的封泥外,还有益州郡所辖县的长官封泥。比如说‘滇池长印’。在汉代,大县置令,小县置长,说明当时滇池是益州郡下辖的一个小县,同时也可以说明滇池在汉代就有专人来进行管理。在公元前109年以后,就像是中原地区一样,纳入了中央王朝郡县制的管理之下了。”蒋志龙说。

蒋志龙介绍,目前已经发现了益州郡所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官印封泥,“还有6个县的封泥不排除在未来会被发现。除了官印之外,还伴出了一些私印的封泥,我们猜测这些私印就是官员的名字。这些内容当年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甚至是《华阳国志》中都未见记载,可以说这些发现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让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更加全面。”

滇池之下还有遗迹

西汉时期滇池比现在小

除了封泥之外,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的汉简。蒋志龙告诉记者,这些汉简大部分是官方文书,有很多细节,对于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些文书有法律方面的,比如说涉及官府判案;也有政务方面的,提及当地某个月的税收,就是当时官府的工作汇报,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实际上,在河泊所的发掘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考古工作者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说由于河泊所遗址的点位都距离滇池比较近,因此地下水水位很高,考古工作者们必须要先在发掘地点周边挖掘降水槽,将地下水的水位降低之后才能进行发掘。

不仅如此,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在滇池之内进行了勘察,发现在滇池水面之下还有一些遗迹和遗物:“现在滇池的水面海拔是1887米,但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面之下还有一些遗迹和遗物。经过考察和研究,发现在西汉时期滇池盆地的陆地面积比现在要大,水面则比现在要低3米左右。”

对于河泊所遗址未来的研究和保护,蒋志龙认为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首要任务肯定是要把出土的简牍保护好、研究好。另外,根据这批材料,我们还可以研究汉代云南与蜀地、与中央的关系。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滇王金印的发现,是我们了解古滇国是否存在的一个契机,那么这次的发掘则是打开了一扇窗,为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史过程提供了更多材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