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文字的化身

我自己的写作有过被动无序的阵痛,总期待灵感,想一鸣惊人,结果无数次的事与愿违,文字表达与内心感受相去甚远,这时自卑像五马分尸,从落差中将我扯碎。现在想想,大可不必追求什么目的和形式,真诚自然就好。写作者什么都可信,就是别迷信灵感天赋之类的神话,那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幻觉。你认为写得好,惊为天人,其实在多元审美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连“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元芳,你怎么看”这样的白话都能流传,还有什么可神秘的。

坦率地讲,好作品与灵感关系不大,在表达风格与个性打磨的空间中机遇无限,永远等待下一个你。如果非说灵感,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观察角度,二是诗意的产生,这些都可以通过写作本身慢慢滋养,逐渐获取。

写到一定程度,人生会异化为文字的化身,当孤独面壁,一切都进入表达视野,离开表达就茫然无措,连生命也变得纠结抑郁,事物终归是要走向反面的,这是作家的终极归宿。

有人爱谈写作技巧,说句实话,没准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大多数作家并未专门学过写作,所谓专业作家是个虚假命题。不过话说回来,写作需要基本功,对无序事物的叙述必须有序,不仅自己懂,读者懂才行,以读者的名义,站在读者角度来写作,让读者读懂,这才是技巧的核心——如果真有技巧的话。接下来是语言,除了有序流畅,还得精彩有趣。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文学语言必须在语言本身之上,日常语言是听的,文学语言是读的,正是这个听觉到视觉的转换过程为语言的再创造提供了空间。“语言在语言之上”正是指再创造,如何理解再创造?就是无穷的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而再再而三永无止境。既然观察与感受是动态的,语言创作就成长着发展着,无论音韵还是节奏感,都是个性驰骋的原野,没有疆界。

说到音韵和节奏感,可以称为语言的灵魂,“视觉转换”的密码就在这里,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阅读的本质要求。天马行空、恣意张扬可以挑战观念,却不能突破阅读规律的底线,你不在乎读者,读者就不在乎你,再牛的作家此刻也应恭卑。我不反对早期阶段借鉴或模仿心仪作家的创作风格,很自然,沈从文、汪曾祺都对我发生过影响,但只要忠于自己,真诚表达,必将回归自我,你会有无数机会彰显个性,营造自身风格,作家最终在写自己,逃不掉,“我的作品就是我的”。

顺便提一句方言。所有大家都是方言使用的高手,方言是文字之吻,搂她抱她不如亲她,每个故事都是具体的,具体就离不开方言。但人上一百各形各色,所以方言的使用很诡异,多一分少一分都不合适,全凭境界,只能点到为止。(陈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