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是指通过构建气候友好的自然环境、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管理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

2015年,为更好地运行低碳社区建设,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明确了低碳社区试点的基本要求和组织实施程序。

至此,全国各地关于低碳社区的建设已经开展,以广东为例,“十三五”期间,广东省建筑领域节能水平稳步提高。城镇新建节能建筑面积9.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2021年城镇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7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根据《指南》,各地充分地利用自身条件,有条不紊地推进低碳社区的建设,尤其在节能降碳上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比如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处理,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应用等等。

我国厨余垃圾约占生活垃圾的37%至62%,垃圾处理过程中,脱水焚烧会消耗大量电力资源,填埋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而就地生物堆肥不仅耗电低,碳排放少,还能产生有机肥,深受社区居民青睐。首先处于垃圾堆肥点一般设在小区内,减少了运输途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此外堆肥过程主要为密封发酵,所用酵素是微生物菌种,降解过程中的碳排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处理后的垃圾变成生物有机肥,供居民养花种树,改善了小区环境,可谓实现了节能降碳,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改善环境的多重共赢。

水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城市年用水量总体在600亿立方米左右,节水任务依然艰巨。低碳社区通过水资源优化利用,在社区普及家庭节水用具,如节水马桶、节水水龙头等,有效节省家庭用水消耗。

电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在一些低碳社区,光伏发电正在普及,与传统发电相比,光伏发电以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为主,发电过程能耗少,碳排放几乎为零,可有效减少传统电能的消耗和由此带来的碳排放。

在助力“双碳”目标的道路上,低碳社区描绘了一幅节能降碳的发展蓝图,但“双碳”目标任重道远,建设低碳社区,构建低碳社会,全社区都应齐心协力。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