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有缉毒犬,不知有没有听说过“缉毒松鼠”,顾名思义就是训练松鼠让其协助警方发现、侦查毒品。近日重庆市合川区公安局刑警支队警犬大队获悉,在该警犬大队提供技术指导下,成功培训出了中国第一批6只缉毒松鼠。培育缉毒松鼠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新型缉毒动物培育及训练方法与配套设备的研发》的子课题《缉毒鼠的培育及其配套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已经结题。选取的松鼠品种为魔王松鼠,首批培训出了6只缉毒松鼠,已通过相关科研机构认证。

松鼠缉毒靠谱吗?

这事你怎么看,反正我是在手机上看的。站在一名“禽兽”研究员的角度,我认为利用松鼠缉毒还是有一个科学道理的。


【资料图】

图片上的魔王松鼠其实是欧亚红松鼠。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专家又开始胡咧咧了,明明是灰色的松鼠,你非说是红松鼠。欧亚红松鼠在全球有十几个亚种,在中国的亚种均不是红色,欧洲的是红色。近年来,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出现欧亚红松鼠红色的亚种,那很有可能是从欧洲扩散而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评名字判断,比如老婆饼里也没有老婆呀。

那么松鼠缉毒靠谱吗,我认为有一定的科学性。

其一,作为啮齿类动物的松鼠嗅觉极其灵敏,可以甄别各种气味。松鼠可以评借嗅觉甄别出榛子的果实是否坏掉,即便是没有坏,那个里面有空心,人家松鼠也能闻的出来。我要是能有这鼻子,去超市买坚果就不怕被骗了。

其二,松鼠体型小,可搜索一些环境复杂的物流仓库、快递站等场景,或是高处搜毒。这些是警犬没用施展的地方,这也真是训练松鼠缉毒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松鼠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从动物的智商方面松鼠肯定是不如狗的,那么在后期的训练中是否配合,如何配合,都是一定的问题。再者,实验中的效果和实际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实验室的数据只能供参考。最终,松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缉毒松鼠,能否持证上岗享有编制,还需要实践和时间俩来检验。

还有一个,松鼠具有埋藏食物的特点,且它们会分散埋藏,在以后的工作中,万一本性不改,把毒品当成自己食物,那它可就是知法犯法,涉嫌走私了!

松鼠植树造林

松鼠的确有存储事物的习性。它们的贮食大体上可分为2 种类型,一种是分散贮藏,一种是集中贮藏。分散贮藏是将大量的植物种子放置在多个贮点,每个贮点存放有一至几粒种子,贮点一般接近地表,在条件合适的时候种子可能萌发为幼苗,这类贮藏对植物种子有传播作用。集中贮藏是将大量的植物种子放置在一个地点,如巢穴等,一般有一定的深度。采用哪种贮藏方式因松鼠的种类,种子的特点及周围环境决定的。多数松鼠只采用一种贮藏方式,也有少数种类两种方式都有。如红松鼠在北美针叶林中对球果进行集中贮藏,在阔叶林中则对橡子进行分散贮藏。

然而,松鼠虽然可以利用自己的嗅觉,来帮助自己寻找自己分散埋藏着自己的食物,但是这却不是非常理想的效果。科学研究证明灰松鼠、美洲赤狐和红松鼠可能靠空间记忆找回贮藏的食物。科学家在野外实验中发现,灰松鼠能很快找到自己埋下种子,却很难发现试验人员埋下的种子。在森林中, 可以观察到红松鼠会直接爬上藏有干蘑菇的松树。干蘑菇挂在树冠中,地面上的红松鼠既看不见又闻不到蘑菇的气味,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红松鼠记住了贮存蘑菇的地点。

松鼠分散贮藏的种子量非常大,但重取率也很高,比如北美花鼠贮藏种子的63%~80%会被重取。尽管如此,仍然会有很多贮点被遗忘或剩下,继而得以萌发。

贮点的微环境对种子能否萌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分散贮藏的松鼠将大量的种子分散埋藏在地表下和林地内的枯落层下,这样的贮点生境往往非常适和种子的萌发。北美花鼠将绝大多数的种子埋藏在地下7~22毫米的深度,非常适合种子的萌发。日本北海道的研究表明,松鼠埋藏的红松种子深度多在2. 5~3. 5厘米,而这一深度被认为有利于松树的种子萌发。

松鼠存储食物首先可以帮助种子逃避捕食和避开竞争。松鼠分散贮藏有 效地降低了种子的密度,并且将其隐藏起来,有助于种子的存活。红松种子 如果落在母树下,会全部被松鼠食用,而松鼠的分散贮藏能有效地保存许多 种子至萌发。其次,松鼠贮食可以扩大植物种群的分布,虽然松鼠的搬运距 离通常只有几十米,但传播地往往是新的分布区。况且,松鼠对于种子的传 播和鸟类不一样。松鼠的贮食传播是定向传播,不仅将种子带离种源,而且 把种子带到能萌发的小生境;鸟类传播则多是种子随粪便随机传播。不过, 鸟类传播种子是动植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植物以果实中的果肉吸引鸟类取 食,鸟类获得了报酬,也帮助了植物种子扩散。以松鼠为代表的贮食传播则 不同,松鼠是直接以种子为食物的,因此它是种子捕食者兼传播者。松鼠与 种子之间的关系比较矛盾,植物既要依赖其传播,又要防御其捕食,不是简 单的互利共生关系。

很多遗漏的储藏点,到第二年春天长出了树苗,松鼠们才知道这里曾埋了“粮食”,无意识中当了义务育苗员。它们的行为对于种子的传播是大有好处的。

因此,松鼠储存食物不能证明它们嗅觉强,但是它们可以“埋藏毒品”这倒是可以证明。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赵序茅

审核:黄乘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