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眼中,暑假可不算放假,甚至比上班还可怕。毕竟,上班既不用特种兵式旅游、研学,也不用为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疲于奔命,更不用在开学前几天,拿出女娲补天的架势,陪娃补作业。恰恰相反,孩子开学、“神兽回笼”,家长这才迎来“回血”的一天。

每逢9月1日前后,网上花样繁多的“开学仪式感”,诸如拉横幅、放气球、挂彩带,把教室整得像开派对;孩子身披绶带、手拿鲜花,发表开学感言,亲戚朋友再挨个送上礼物,把家庭搞得像颁奖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些成人感十足的仪式,究竟是为了孩子,还是以孩子之名,满足家长的虚荣心?

网上流传家庭一年级“入学礼”清单,一眼望过去,全是谐音梗——敲盆代表“一鼓作气”,大葱代表“聪明伶俐”,苹果代表“平平安安”,橘子代表“大吉大利”,棒棒糖代表“越来越棒”……试问,这种讨个吉利的套路,难道不是成年人才有的“迷信”?在小孩子眼中,苹果就是脆甜,橘子就是甜酸。我只是个孩子,又不是个演员,为何非得配合父母的表演?

站在学校的角度看,有关开学的仪式更应该去繁就简,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意,激发学生们对新学期、新生活的期待。

就在几天前,一则网帖引发热议,在题为《孩子她妈,是时候出手了》的文章中,网友呼吁整治“开学仪式感”乱象,不要让老师和家长被所谓的仪式感“绑架”。让老师回到正常的教书育人工作中,让孩子回到纯粹朴素的知识海洋里,让家长们减轻育儿压力。

仪式感带来的到底是压力,还是动力?

不妨溯古追今。在古代,开学的仪式又称开笔礼,俗称破蒙。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迈出求知路上的第一步。

由是观之,破蒙既是启蒙,又可以理解为破除蒙昧。破蒙所带来的仪式感,寓意是让孩子投身知识的怀抱,拓宽思维的边界,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在校园里成长进步。如果把仪式感曲解为“形式感”,那就不是破蒙,而是家长的蒙昧。

正如一名网友所说,为人父母,自家孩子是否需要“入学礼”,需要什么样的“入学礼”,理应了然于胸。一听到社交媒体的风吹,就立马动起来折腾孩子,这只能说明家庭教育还在低水平阶段徘徊。

当然,重视“仪式感”,对生活不凑合、对家人不敷衍,这也无可厚非,不必过分上纲上线,动辄加以批判。

只要用勉励的方式,而非“加冕”的仪式;以用心的态度,而非别有用心的炫耀,适度的仪式感能为平淡生活带来新鲜感,让开学第一日变成值得铭记的一天。这背后也承载着父母满满的爱。

说起今年有仪式感的开学礼,网上流传着不少“脑洞大开”的操作——有给6岁女儿创作流行歌曲的,有给高校新生送上科研辣条礼包的,还有四川院校为新生人手准备一只熊猫玩偶的……

在众多花式宠“新”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抗洪官兵留下的特殊“开学礼”。北京卫戍区某部官兵,在完成房山抢险任务准备撤离时,不仅清扫干净住宿学校卫生,还为孩子们创作黑板报。他们留下这样一段话:“认真学习,茁壮成长,就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任务。希望你们可以拿起纸笔,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祖国的壮美山河!”

开学仪式感的真谛,是让孩子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激发求知的兴趣。开学仪式追求的是诚意满满的感动,绝不是花哨攀比的形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