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准备好了吗?到了学校给我个消息。”“去了大学好好学习,遇事多问老师。”时至开学季,蚌埠医学院选派干部、五河县郭府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凌浩往村民家跑得更频繁了——今年村里有7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凌浩自告奋勇成了他们的“临时班主任”。


【资料图】

做好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选派干部何处着力?高校如何破题?蚌埠医学院用实际行动交上了“开题报告”。

身先士卒 高校的选派干部有知识、真实干

蚌埠市五河县郭府村是蚌埠医学院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村。2021年6月,选派干部凌浩初来郭府村时两眼“一抹黑”:生在城市且一直在高校工作,对乡村并不熟悉,包括做饭在内的一切都得从头学起。更何况,还要带领乡亲们致富。对此,凌浩其实自己也有点不大自信。

当时,村里明侯故里食品有限公司正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上马自动生产线。“凌书记,您是文化人,能不能给咱出点主意?”第一天上班,郭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郭飞望着凌浩,试探性地问。凌浩二话不说,主动揽下了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每天泡在厂里测量沟通,又千方百计找同事、同行请教。历时2个多月时间,终于敲定图纸和设计方案;随后又全程跟踪设备安装调试。终于,全自动生产线和配套冷库在2022年春节投入使用。新产线上马后,企业产值从2021年300万元一跃至2022年3500万元。“有知识就是好!”郭飞感叹,“给咱派的第一书记,让咱们见识到了知识的力量!”

靠着漂亮的第一仗,凌浩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在他带领下,郭府村在淘宝上开起了特产小店,定期发布蔬菜、杂粮等大宗农产品批发信息,从传统农业向绿色规模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和电子商务服务转变;同时,凌浩多次到市区大型商超为村里白菜、萝卜和杂粮“跑门路”,打通农田到市场的“城乡直通车”,年销售蔬菜瓜果40万斤,主、杂粮77万斤,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老大难,也大幅增加了农户收入。

“大学来的老师,能吃苦吗”?面对大家的疑问,凌浩用实际行动作了回答:夏季台风来袭,他组织志愿者下农田,带头抢收抢种,挽回群众经济损失27万元;夏收秋收季禁烧秸秆,他干脆在田埂旁搭个帐篷住下来。哪怕是做视网膜脱离治疗手术,拆线后凌浩也第一时间回到村里忙活,一天假没多请。

在凌浩和村民们共同努力下,郭府村如今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1.34万元,实现连续两年20%高质量增长。“爱帮忙”“热心肠”“能吃苦”“有办法”成为村民对他最朴实、中肯的评价。凌浩自己也在2021、2022年度考核中,连续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优秀”等次;在五河县不久前举办的驻村第一书记擂台比武大赛中,凌浩再次蝉联桂冠,用成绩诠释了实干担当的朴素情怀。

授之以渔 找到乡村建设“关键词”

这个夏天,郭府村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格外热闹。“排队挂号都难见到大医院专家,如今居然就在俺家门口坐诊。”村民们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在凌浩协调下,蚌埠医学院不仅派来附属医院各科室知名的专家,还带来免费检查和药品。这在郭府村还是破天荒头一次。

不光是名医义诊,凌浩还多次“回娘家”拉赞助——募资向村卫生室捐赠激光治疗仪、空气净化器等医疗设备;争取到帮扶资金近60万元,先后完成村小学运动设施、村部党建活动室和广场设施的改造升级。此外,邀请蚌医大学生在郭府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为当地学生讲授口腔健康知识,把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还为郭府村“五老人员”、劳模等争取到蚌医一附院的健康体检和常规治理。

“知识改变命运,赋能乡村振兴”,在凌浩看来,这一切都是为了充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因此,他格外重视教育,甚至比家长更看重孩子的成绩。村里有个孤儿小赵,去年中考没考进重点高中,萌生了下学务工的念头。听说之后,凌浩比自己没考上学还着急,三番五次找到孩子和监护人劝说。“将来你的同学都去上大学了,你能保证自己不后悔?”“哪怕打工,有了知识也能为社会多做贡献。”“你安心上学,学费什么的你不用操心,我来想办法。”就这样掰开了揉碎了讲道理,小赵终于点头答应不辍学。紧接着,凌浩又马不停蹄,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家庭实际和职业规划为他选好一所中职院校;并跟学校沟通,申请按政策上限免除学制内相关费用。9月1日,一大早凌浩就开车把小赵送进学校、办入学手续,叮嘱好好学习。如今,孩子成绩优异,已下定决心参加对口高考继续深造。

到郭府村两年多,每年中高考凌浩都发动同事同学,线上线下指导村、镇的考生填报志愿。开学后,凌浩还会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到高校参观,在小小的心田刻下“大学”的印象。“我希望尽我所能,让更多的孩子走进高等学府,掌握改变命运的钥匙。”凌浩说,孩子们长大,都将是建设这片土地的生力军。

双向奔赴 携手写下乡村振兴大文章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题眼”在哪里?这不仅是选派干部要思考的,同样是摆在蚌埠医学院面前的问题。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这个“大课题”?蚌医也在探索。

在蚌埠医学院另一个乡村振兴对口帮扶村五河县石巷村,学校不仅出资完善提升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建设了标准篮球场,并千方百计筹建金谷园合作社,帮助村企与行业龙头企业“联姻”。除了常规的消费帮扶,更是利用医学院特长,为村医提供专门的技能培训。

“常规动作”之外,蚌医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种上了村里带回的瓜苗、油菜苗。村民被请到学校当老师,给师生们上了一堂劳动课:从播种、育秧、除草、施肥,再到收获、晾晒,师生们全部亲身参与。菜籽成熟后,学校还专门榨成了菜籽油,发给每位参与者,共同品尝劳动的果实。

在校时凌浩曾担任过思政教师,如今,蚌医的思政课堂也开到了郭府村——设在田间地头的研习基地,定期组织思政委员到郭府村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考察,鼓励大学生们深入基层农村,把论文报告写在田间地头、将研究成果留在农民家中。为此,学校制定了研习培训计划方案,大中小学生互通书信,以此把提升脱贫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与拓展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有机兼容,把“乡村振兴”的大课题引进高校课堂,为持续发展充实后备力量。

“脚上沾满了泥土,才知道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蚌埠医学院思政委员曹丝雨说,在郭府村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跟他们聊天谈心,是一堂难忘的社会实践课。

学校的努力,也换来郭府村的“双向奔赴”——新冠疫情期间学校封闭管理,村民们自发组织,筹集到大米、蔬菜、冷冻食品等捐赠给蚌医食堂,为师生们提供免费饭菜。“蚌医、凌书记对咱们实打实地好,咱们也得掏心窝子对老师们好、学生们好!”郭飞说。

“高校不是象牙塔,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大课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蚌医校党委书记蒋家平说,乡村振兴大课题下,高校还有更多文章可做。

作者:靳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