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以及“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肥药双减、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优势,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日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就发布了新型稻渔综合种养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建设新型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2500亩,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水稻1000斤,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以此构建出一条具有萧山特色、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萧山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通过示范带动、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稻渔共生、稻渔共赢”的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截至目前,该区已有7家农业企业建设完成1800亩稻渔共养田,其中已投入生产的有1000亩左右。
在萧山区益农镇东联村的一片118亩围垦沙地上,“稻鳖共养”已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俞秀林家庭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亩“稻鳖共养”的土地,预计纯利润可以达到4000元,是原先常规种粮的7倍左右。鳖粪肥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绿色环保。稻田养鳖,鳖吃水生动植物,不投喂饵料也长得飞快,走出了一条良性生态循环之路。
据了解,接下来,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萧山将充分利用粮食主产区内丰富的稻田资源,因地制宜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并且进一步选育示范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优良水产品种,研发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水稻品种,加强小龙虾、中华鳖等水产品种的苗种供应能力,促进本地水产良种场和繁育基地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萧山还将大力实施稻渔综合种养“三品一标”认证,着力推动稻渔品牌融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稻渔产品电子商务,拓展产品营销网络,并延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着力提升稻渔产品加工能力,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乡村休闲产业有机结合,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作者:韩柳青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