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内,金黄的玉米铺满晾晒场,村民李岩波一有时间就会来到自家场院翻晒玉米。今年,他家种植的200亩玉米产量达30万斤,比去年增加了近4万斤。
李岩波告诉记者,这都要归功于智能气象节水灌溉项目。依托智慧平台,他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及时掌握农田旱涝动态,合理规划作物植保,实现智能化高效精准灌溉。
“每亩地能增产250斤至300斤,还能节水130吨,照去年比,电费、人力每亩省约100元。”说到省时省力、增产增收,李岩波打开了话匣子。
(资料图)
突泉县位内蒙古东北部,是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20年,突泉县退出贫困旗县序列。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结合突泉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起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建设了“气象+高标准农田”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气象科技带领农牧民开启产业振兴的新“副本”。
太平乡党委书记陆兴伟告诉记者,智能气象节水灌溉示范区每年节水能达70万吨以上。“通过实施项目,农田亩产都在1600斤以上。”
2022年,通过气象卫星和地面观测数据,实时监测土壤墒情信息,为3620亩土地精准给出灌溉量,覆盖突泉县太平乡五三村、赛银花村、曙光村,148户农户直接受益。
这几天,白庙子村村民王连月捧着自家耕地的土壤样品跑去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做测土配肥检测。
今年春耕前,王连月听说村里有了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的实验室,他便拿了自家耕地的土壤样品去进行检测,经过检测,专家给他开出科学精准的施肥“药方”。
“没想到,秋收的时候,我家的20亩玉米增产了10%。”王连月说。
王连月说,检测土壤能精准补充土壤中缺少的营养物质,种出来的玉米颗粒饱满。“明年再好好管理一下,能增产更多。”
2022年初,中国气象局在金柱家庭农场投资建设了具备测定土壤氮磷钾、有机含量等要素的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用“帮扶+社会化”的模式,示范引导农户按照土壤养分含量,分地块进行科学精准施肥。
“让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就补多少。”太平乡土壤检测分析实验室专家林柏杉介绍。
今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300块耕地同比减少使用20%的肥料,增产15%以上。
这几天,林柏杉更加忙碌,利用农民冬闲的时间,帮他们检测土壤。他计划年末之前,完成1000个地块的土壤检测,并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方案。
除此之外,中国气象局还协调农业科研院所引进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在突泉县5个村实施试种,为种植大户和脱贫户免费提供玉米种子700斤,亩均收入由往年普通玉米的1200元增加到3700元。
2022年,突泉县利用中国气象局帮扶资金510万元,研究谋划了7个帮扶项目。
当地一个四季采摘园自打安装了数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利用手机操作,便能合理追肥、及时浇水、科学通风,为大棚种植提供了精细化气象服务。
中国气象局为聚美恒果采摘园安装的数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
这几天冬桃成熟,游客陆续进园采摘。“因为用上了数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今年的冬桃成熟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星期。”该采摘园销售经理王娇如是说。
“数字农业智能监控系统可以更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壤温湿度。冬季可实现低温寡照,通过安装补光灯,使作物能够及时补充光照,使果实提前成熟上市。”该采摘园负责人刘淑辉称,“接下来,我们也会根据数字农业监控系统的优势,再引进一些反季水果,让冬季采摘成为一种时尚。”
作者:张玮 曾令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