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 4127篇文章
(资料图)
案例
我的邻居郑阿婆是个在生活中精打细算的小老太太。说她“小”,是因为他是那种典型的瘦小型身材。但是“小身材有大能量”。她可以为了便宜几毛钱的蔬菜,坐着超市的免费接驳车,连兜数个超市,最终拎回一袋鸡毛菜——其实,只比社区旁边的小菜场便宜了三五毛钱,不过,这让郑阿婆觉得很有“成就感”。
可是自11月以来,我很久都没见到她在社区大门口与其他几位老阿姨“PK”菜价了(探讨谁家的菜更便宜)。随口问了我妈之后才知道,郑阿婆竟然腰椎骨折了!而且,是在坐超市免费接驳车时,途径一段正在整修的路面,一阵颠簸之后,坐在大巴车后座的郑阿婆便再也站不起来了。现在在等待手术......
后来,说起郑阿婆的遭遇,邻居们也都很唏嘘——家里条件不错,女儿给她网购的也都是进口的维生素片和钙片,真没必要为了这便宜几毛钱的菜价,付出骨折的代价。
其实,从“菜价”到“代价”看似偶然,实则早已埋下隐患——骨质疏松,而且骨质疏松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它引爆的直接结果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即骨质疏松患者出现在椎体/手腕/髋部的骨折。
骨质疏松人群,到底有多庞大?
做个不夸张的说明,但凡家里有女性长辈,就一定存在骨质疏松。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超过8000万人,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高达51.6%。也就是说,妈妈和外婆当中,总有一个人患有骨质疏松。
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
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骨质疏松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其实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为特征的疾病。我们经常会用房子来比喻我们的骨骼,当我们房子中的承重结构(比如横梁/承重墙等)被一点点破坏,那我们的房子就变成了“危房”。骨骼也是如此,当我们的骨量减少,骨骼当中的微结构被一点点破坏,骨骼就变得很脆弱,有些老人搬个重物/转个身/打个喷嚏就引起了骨折。
而且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有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老人们往往以为只是“闪了腰”,忍一忍就好了,其实这种酸痛的背后,已经是骨骼(腰椎)内部发生了微小骨折,不及时治疗,就会引起腰椎继续塌缩,直至卧床不起。
所以,郑阿婆坐车路遇颠簸而骨折,这是早有隐患的——可以想见,她的骨骼内部,大概早已“千疮百孔”了。
为什么一直在补钙,
也没有明显缓解骨质疏松的症状?
当然,也许你会说,郑阿婆不是一只在吃进口钙片嘛,补钙不是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嘛?
确实,郑阿婆吃得是进口钙片,常识中也认为,补钙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作用,这都没错。但是,对于高龄的长辈,尤其是高龄女性长辈而言,补钙有用且必不可,但是单纯补钙不足以对抗骨质疏松。这是因为:
老年人的吸收能力下降,对钙质的吸收能力远远不如年轻人。
同时,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波动,骨质流失的速度越来越快。
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大多会发生退行性病变(如骨关节炎/腰突等),再加上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会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这些都决定了,单纯靠补钙吸收的钙质,无法抵消骨量流失的速度。这好比,骨质疏松是个非常强大的敌人,吃钙片和相应维生素(比如维生素D/维生素K)必不可少,但仅靠吃钙片是打不赢“骨质疏松之战”的,因为我们还缺少规范的骨质疏松治疗。
以已经骨折的郑阿婆为例,如果缺少规范的骨质疏松治疗,郑阿婆后续的状况可能有两种:第一,腰椎椎体手术效果不佳,术后依然活动不便,术后并发症概率大大增加。第二,就算郑阿婆术后恢复尚可,但是发生再骨折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规范的骨质疏松治疗包含哪些?
我们习惯把规范的骨质疏松治疗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比如多吃含钙量高的食物,遵医嘱服用钙片和相关维生素,多晒太阳,戒烟戒酒,保持运动。
第二阶段
遵医嘱,服用促进钙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第三阶段
遵医嘱,服用抑制骨钙流失的药物。
2022年,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研究文章《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Drug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 in older adults)表明,接受规范的骨质疏松治疗的老年患者,椎体骨折率下降50%-70%,髋部骨折率下降40%。要知道这些骨折率的下降,对于减少骨折后的并发症和死亡是至关重要的!你可以想象老年人因为一次骨折,从此卧床不起,直至去世的后半生嘛?!
但现状是,对于很多长辈而言,她们或许可以勉强完成第一阶段,也就是喝牛奶/吃钙片,却常常忽视第二/第三阶段。根据《2018年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居民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和“骨质疏松症规范治疗知晓率”呈现“剪刀差”:
统计可见,中国居民,年龄越高,骨质疏松患病率越高;同时,中国居民,年龄越高,对于骨质疏松规范治疗的滞销度越低。
我们需要告知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是需要也是可以被治疗的。现有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中,主要包括双磷酸盐/地舒单抗/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这些药物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时,最新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防治专家共识》也已经出炉,其中提到,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密度监测,以及患者随访,建议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预后随访应持续两年,以降低并发症和再骨折的可能性。
家中长辈,是否需要接受骨质疏松治疗?
既然骨质疏松有如此之高发生率,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又获益巨大,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自身或长辈是否可能发生了骨质疏松,以及是否需要开始接受骨质疏松治疗呢?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简易评估办法,简称“OSTA指数”(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它代表着患骨质疏松的风险程度。具体算法如下:
OSTA指数=【体重(单位:千克)-年龄(单位:岁)】×0.2
如果您的计算结果属于中高风险,就需要您尽快到医院接受专业的诊治。如果确诊,除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维生素K之外,更应尽早启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
写在最后
邻居郑阿婆的遭遇会时时提醒我们,请关注长辈,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关系最亲密的女性长辈。你可以想象吗?也许母亲们和外婆们正在经历着骨质疏松,但她们却并不知晓骨质疏松是可以进行规范治疗的。
请不要让这些最爱我们的女人们,一边操劳着,却一边在默默等待着骨折的发生......
作者:上海市长宁区新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祥俊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