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山东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延伸华夏文明历史轴线

中新网济南11月8日电 (李明芮)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1928年发现城子崖遗址以来,一代又一代山东考古人构建起“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11月8日,山东省文旅厅组织“文旅开放日”活动。记者跟随媒体一行人了解到,山东省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延伸华夏文明历史轴线,活化历史场景,着力打破新时期考古工作与社会的藩篱,将考古成果与考古资源有效利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副院长徐波介绍,研究院前身为1948年成立的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近年来,研究院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开展岗上、焦家、城子崖、桐林等一批史前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开展海岱地区文明起源研究,探索本地区早期国家产生路径,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作出了“山东贡献”。

据了解,今年以来,研究院开展了临临高速、明董高速、董梁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及青岛官路水库、沭河流域加固工程等几十个山东省重点工程建设的考古工作,另外还有大量地方建设项目,开展考古调查勘探近320项,发掘项目57项,抢救发掘墓葬3000多座。

作为全国首家省级水下考古专业研究机构,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刘延常表示,该中心2015年成立,主要承担山东省水下文物的调查、发掘、研究;水下文物的保护与利用等工作。过去一段时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沿海、威海湾定远沉舰、东平湖及其淹没区水下考古调查等涉水文物考古。“这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甲午海战研究等提供了崭新资料”。

刘延常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加快成果转化,将考古成果有效利用,开展学术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该中心设置展示室,举办山东水下考古展,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据悉,2022年上半年,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完成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5项。其中考古勘探项目包括淄博经济开发区南家遗址考古勘探、淄川区西坡地窑址调查勘探、滨州阳信县西北村战国墓考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项目包括利津县铁门关遗址、垦利海北遗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