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朝阳门关厢主街钩沉
张双林
(相关资料图)
“朝外大街正式启动改造,将建设室外空中篮球场、地下艺廊、最美胡同”的消息,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同时,也使老人们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往昔的朝外大街,也就是最早的朝阳门关厢主街。
狭义的朝外大街是朝阳门至东大桥一段,广义的朝外大街已延伸至呼家楼或更远。正式启动改造的朝外大街既是朝阳门立交桥至东大桥一段,也是朝外大街最有故事的一段。
明清时为漕粮进京要道
朝外大街至少在元代就已存在,是元大都齐化门(今称朝阳门)的关厢主街。明代改齐化门为朝阳门,明清两代朝外大街是重要大街,称国东门孔道、朝阳门石道、朝阳门外大街等等。民国之初,一度称朝阳街,1951年改称朝阳门关厢街,1956年始称朝外大街,并延至今天。
最早的朝外大街为土道,到清朝时,为方便皇室拜谒东陵和去承德避暑山庄,清政府拨钱将土道改筑为石铺路面。据现存的“御制通州石道碑”和“重修朝阳门石道碑”记载,当年清政府拨“帑金三十四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两有奇,起洼为高,修筑石路,计长五千五百八十八丈有奇,宽二丈,两旁土路各宽一丈五尺,长亦如此”,而朝外大街就是御道中的一段。这条路犹如古代的“高速公路”,路两旁还种植行道树,每十里左右建亭一座供行人休息。路建成之后,不但解决了皇室去东陵和承德的“行路难”问题,还解决了清朝漕运因水路不畅,南来北往的货船进不了北京的问题。当时通惠河因多年淤积,来水不足,漕运船只能停泊在通州张家湾,然后卸下货物装车,由陆路运往北京。而朝外大街这段关系重大,只有走过这段路,大批货物才能进朝阳门,真不愧是“国东门孔道”。正如《燕京记》所载,朝外大街当年“俱石砌大道,粮艘抵通交卸,此陆运进京之道也”。
因石道承载量大,路面严重损坏,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下令重修石道。据《朝阳文史》载,当时“修路六千六百四十四丈有奇,支户部金二十八万四千九百两有奇,此次重修竟跨四个年度,增加长度一千零五十六丈有奇”,而且从朝阳门延伸到永通桥(八里桥)。因是皇家御道,虽工程重大,各路官员不敢从中渔利,工匠们不敢投机取巧,道路的质量相当好。“国东门孔道”和“朝阳石道”维持了二百多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可以找到御道的石条。
朝外大街一直沿用旧石道,直到1942年才改为混凝土路面,1953年,朝外大街略做拓宽后,改成了沥青路面。近几十年来,朝外大街虽多次修整和拓宽,但基本形制没有多大变化,朝阳门至通州通衢大道的性质也没有改变。
商旅繁忙庙会众多
朝外大街是明清时期漕粮必经之路,商旅频繁往来,促进了朝外大街两侧商业的繁荣。当年大街北侧的东岳庙在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都有庙会,并延续到民国期间,正如1935年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所载:“至今每月朔望,例有庙会。旧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有白纸献花放生掸尘各会。游人拥挤,香火甚盛”。其中每年三月二十八的庙会最为盛大:“倾城齐趋齐化门,鼓乐旗幢为祝,观者夹路”,街上“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庙会期间“庙内和三里朝外大街两旁,摊贩遍布,杂货纷陈”。“庙会给东岳庙前朝外大街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一些人在街边盖了房开了店铺,也有些人在庙会期间摆摊卖货,在没有庙会的日子里,在庙前及庙的东西两侧摆摊,成了固定的摊户,形成了繁华闹市”。按旧例,每个城门至关厢这两三里的距离都会有商业街出现,朝外大街则因与漕粮运输、东岳庙庙会关系密切,故而商业更为繁荣。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朝外大街相继出现了永星斋饽饽铺、泰源亨纸店、宝记茶庄、元顺永油粮店、聚祥益绸布店、梧村楼首饰店、元发铁铺、大有酱园等。东岳庙香火旺盛时,也使一些卖祭祀用品的店铺沾光,当年这条街上有荣记香蜡店、天謦(qǐng)楼香蜡店,街上摆摊卖香蜡、冥纸的更多。
朝外大街的店铺有不少是大商号、老字号。永星斋饽饽铺开业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据记载:“晚清时,上至宫廷王府,下至黎民百姓,都知道它的名字。到了民国时期,其名声也很大。它在朝外大街经营近八十年,饱经忧患,终于走完了历史为它安排的艰难历程”。大有油盐店,又称大有酱园,开业于1917年,因讲究清洁卫生,酱菜加工细致而享誉京城,而且还设有“粮柜”,加工和出售粮食,并在西城缸瓦市开了“大有西栈”,足见其生意兴隆。元顺永油粮店,主要经营油盐酱醋和粗、细粮,店很大,“共有房五十多间”,临街为铺面,后院为库房和住房,“在朝外近十多家油粮店中,就其规模和声望而论,惟有它可与大有油粮店平肩”。
在朝外大街上还有许多饭馆饭铺。和义轩饭馆,俗称“大蜡”,老板是东岳庙的一个道士。此店原为香蜡铺,有木制大蜡做幌子,后来东岳庙香客减少,便改为了饭馆,以经营面条为主。荣盛轩饭店,有房三十余间,原先是茶馆,后来逐步发展成饭馆,经营项目多,能够承接喜庆宴会、婚丧酒席等业务。因在朝外地区名声大,饭馆旁的小胡同也叫荣盛夹道胡同。荣盛轩饭店停业后,此地改为了“新声”戏院,专有小剧因在这里唱评戏和河北梆子。早年,学者金受申在《口福老北京》一书云,朝外大街的小饭馆“肉脯徐”专营“烂肉面”,“‘肉脯徐’的大名,比现在‘东兴楼’还来得远,不仅都人尽知,因漕运关系,一直传到江南。粮帮上以能到北京吃‘肉脯徐’的‘烂肉面’为最兴头”。朝外大街旧日的商业繁荣为今天打下了基础,乃至被丰联、蓝岛、百老汇、昆泰等商企相中,竞相在此开业。朝外大街一度被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第三商业大道”。
朝外有个“二天桥”
朝外大街的繁华,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往东出现了小猪店(今小庄)、关东店。朝阳区唯一的会馆——山东海阳邑义园会馆就在朝外呼家楼。朝外大街上的元顺永油粮店又称“山东屋子”,规模很大,园内的腌菜大缸就有600多口,店主、雇工都是山东海阳人,他们与海阳邑义园会馆关系很大,会馆肯定是他们为本邑老乡建的。
在朝外大街有趣的故事中,少不了已经消失的朝外市场。朝外市场又称朝阳市场,在历史曾有“二天桥”之称。正如《朝阳区地名志》所载,朝外市场街当年“由于商贩、卖艺人云集于此,故已形成市场雏形,至民国期间该街已有‘二天桥’之称,时名朝外市场。”朝外市场建在大街南侧,北面是东岳庙,南边是日坛,面积虽不如天桥大,但各种项目俱全。朝外市场所在的位置,最初是守卫朝阳门的镶白旗旗兵的南营房。辛亥革命之后,旗兵解散,营房的空地及操场(校场)就演变成了市场。旗兵解散时,民国对他们还是很照顾的,安排他们到被称“铁饭碗”的警察局、铁路局和邮政局工作,但大多“巴图鲁”目不识丁,且又懒散,不想过“当差”的日子,做小买卖卖个瓜果梨桃、小吃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朝外市场第一批摊贩就是那些旧日以“爷”自称的旗兵。有些旗兵会“拿大顶”和“举囤子”,就到此卖艺混碗饭吃,有观点认为,他们是第一批卖艺者。
市场形成规模后,打把式卖艺的、唱小戏的也来了,他们在这个杂耍场里卖艺也能混个温饱。诸如“大妖怪”、“小蘑菇”、“抓髻赵”等艺人也时常到这里表演,其热闹不亚于天桥。由于到朝外市场闲逛的主要是去东岳庙烧香的香客,开庙期间市场更为热闹。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此处整理改建,改后市场内商业、服务业、修理业、饮食业各类店铺密布,诸多的农副产品摊位排列整齐,一直营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红楼梦》提到东岳庙
老北京,一条街一条胡同,没有寺庙是不可思议的,朝外大街亦如此。在1932年的《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中,朝外大街还有观音寺、静住寺、三佛寺、东森里黄庙、喇嘛寺、皇姑庵等寺庙的记录。
自元代始,朝外大街就是北京道教的中心,至少有三座道教大庙排列在朝外大街上,它们是东岳庙、九天宫和十八狱。东岳庙在北京众人皆知,介绍它的图书、小册子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依然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在《天咫偶闻》中,有东岳庙是清帝“行宫”的记载:清帝“若值谒陵,于此小憩,行宫即在佛楼下”,在介绍东岳庙的书中,则很少有人提起。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介绍:“相传东北角塑杨家将神像,装有机关走弦,总纽装于临门处。不知者,一经踏动,则众神像即自行移动,手持绳索向人圈锁。”“传明时有乡人到庙参观,偶一不慎触动机关,神像持索赶逐套颈项,乡人惊绝倒地即死”。此类轶闻是否杜撰,无人证实,但“将神像机关拆毁”则是真事。
历史上东岳庙是个多灾多难的寺庙,尤其多次遭遇火灾。清人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记录了康熙年间的东岳庙火灾:“康熙庚辰三月,朝阳门外东岳庙灾,殿庑皆烬,独左右道院无恙,庙中仁圣帝、炳灵公、司命君、四丞相皆元时刘元所塑,元最善抟换之法,天下无与比,至是皆毁于火。”除了火灾,便是兵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德国兵、日本兵和法国兵驻进了东岳庙,它们大肆抢劫庙内珍贵文物。因东岳庙设过义和团的“神坛”,侵略者以此作为抢掠的理由,大抢大掠后,还扬言要杀掉庙周边二十里内的平民百姓,寺庙主持华明馨道长不得已出面周旋,交出了大批珍贵文物,才让侵略者停止了暴行。
1912年,曹锟发动兵变,北洋军第三镇的士兵在朝外大街抢劫、纵火,大火快烧到东岳庙了,突然天降大雨,大火便在庙外熄灭了。有人认为是“东岳大帝显灵”,并把功劳记在华明馨道长身上,认为是他的功德。殊不知,策动兵变的袁世凯已达到目的,下令北洋兵住手了。兵变之后,朝外大街一片狼藉,但留下了东岳庙。如今,东岳庙的“秩祀岱宗”琉璃牌坊成了朝阳区珍贵的历史遗存。只是东岳庙缺了山门,当年庙前还有牌楼两座,民国期间也无影无踪,留下永久遗憾。
近年学者俞平伯和邓云乡考证,在《红楼梦》第八十回中提及的“天齐庙”,就是指东岳庙,因为东岳庙亦有“天齐庙”之称,庙中还供奉着“天齐仁圣帝”。书中说贾宝玉“性怯懦,不敢近狰狞之像”,恰巧与东岳庙内一些神像吻合。书中描写的是庙中的“七十六司”塑像,确实令人恐怖和不寒而栗,宝玉“是以忙忙的焚过纸马钱粮,便退至道院歇息”。在“俏丫鬟报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及“甄家仆投靠贾家;水月庵掀翻风月案”两回中都提到水月庵,而朝外大街二条内确有叫水月庵的尼姑庙。在1936年的统计资料中,还有水月庵的资料。水月庵不是小庙,而且与东岳庙相距很近。曹雪芹曾居住在崇文门外,“逛庙”是他的乐趣,京城不少寺庙都留有他的痕迹,他把东岳庙写入《红楼梦》中是很自然的。
东岳庙咫尺之外的“九天宫”,又称九天普化宫,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主祀“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庙内大小殿堂50多间,供奉各种神像72尊。正殿为雷祖殿雕像,分上下两层,依墙而上,气势宏伟。不过,九天宫因“年久失修,殿宇倾颓,塑像剥落”,沦为贫民大杂院,1952年改为仓库,如今仅剩后殿。至于有的史料称九天宫“此庙甚古,其建筑盖先于东岳庙也”,可能是以讹传讹了。
在“九天宫”对面,即今日蓝岛大厦地区,在以前还有“十八狱”,全称“慈尊十八狱”或“慈尊寺”。该庙虽冠以“寺”,但其不是佛寺而是道教寺观。“十八狱”是典型道教寺观的形制,进了山门就是展现民间传说中地狱内容的殿堂。日本学者丸山昏迷在《北京》一书中,将十八狱称为地藏寺是不准确的。但他的描述还是很准确:“此处为表现惨刑之状的地方。南侧正殿上悬‘森罗宝殿’的匾额,殿内放有阎罗王塑像”,并说其它塑像“都是劝善惩恶之意”。不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十八狱已破败,庙内塑像“悉已毁坏,不能成形”。1949年后,在十八狱的地基上先后盖了朝阳区工人俱乐部和蓝岛大厦。
东岳庙、九天宫和十八狱,当年是朝外大街上香火最盛的道观,庙会会期大致相同,香客们出了东岳庙,又进九天宫,最后又去十八狱,相互串动,甚为热闹。朝外大街上除有上述三座大庙外,还有一些寺庙,如大街东口曾有天仙宫,又称天地庙,全称天仙护国佑圣延寿宫,是东岳庙的下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有山门、前后大殿、东西配殿及石碑两座。其他的如“双夫人土地庙”也很有趣。朝外大街内的神路街昔日有海慧寺,曾是清末“四大奇案”之“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开棺验尸之处。在这座庙里,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合署办公”,为杨乃武、小白菜平反昭雪,留下了千古传奇故事。海慧寺又称海会寺,应该是座大庙,杨乃武、小白菜一案的有关人员很多,他们乘漕船从杭州北上,在张家湾下船后由陆路进京,而海慧寺就在朝外大街南侧,选择在这里开棺验尸是很自然的事。
朝外大街虽不是“一步三座庙”,但庙确实不少,除了有影响的东岳庙、海慧寺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宗教建筑。如当年的朝外二条有观音寺,三条有喇嘛寺,四条有黄庙(喇嘛庙)等等。各种宗教融汇在一条街上,是人们善良、包容的表现!
一条街的兴衰,往往是一个城市沧桑巨变的代表。今非昔比,朝外大街新一轮的改造开始了,不用说,朝外大街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