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近距离游览普拉多博物馆(主题)
世界三大名画之一《宫娥》等比例复制品在穗亮相(副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林雪芳 詹田
4月4日-5月15日,《图书馆遇见普拉多——国王、画家和他们的画》展览在广州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展出包括世界名画《宫娥》在内的29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名作复制品,为羊城市民再现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西方绘画艺术的璀璨。本次展览是普拉多博物馆、西班牙驻华大使馆、西班牙国际发展合作署、西班牙驻广州总领事馆、塞万提斯学院和广州图书馆共同合作的成果。
普拉多博物馆位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是一家拥有200年历史的西班牙公共文化机构,在19世纪末期就被誉为“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也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它继承了西班牙历代皇室珍藏的各类绘画、雕塑、版画和工艺品,其中不乏诸多欧洲巨匠的传世经典。
策展团队介绍,本次展览是首次来到中国,所展出的画作全部按照真实尺寸复制,高度再现了原作质感,通过对油画色彩和人物微小表情的精细复刻,将这些创作时间跨越多个世纪的经典之作完美呈现于公众眼前,让观众在后疫情时代足不出穗就可就近游览普拉多博物馆。
本次展览一大亮点是普拉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宫娥》以等比例精细复刻的形式首次在广州图书馆展出。《宫娥》是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迭戈·委拉斯开兹创作的一幅描绘宫廷生活的油画作品,与《蒙娜丽莎》、《夜巡》并列 “世界三大名画”。
画面中,宫廷画家委拉斯开兹正在为腓力四世国王夫妇画像,小公主玛格丽塔突然闯入,宫娥们纷纷簇拥在公主身旁。这幅画作在空间构图与人物层次的表现上都较为复杂,给后世留下无尽的阐释空间。为了让读者近距离欣赏到这幅名画,本次展览的策展团队还特意对画作要素进行多重拆分与空间排列,立体搭建《宫娥》经典布景,让读者“走进”画中,亲身体会作品构图之精妙。
在本次展览中,羊城观众还可欣赏到被誉为“自画像之父”的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经典之作《自画像》,“西方油画之父”提香·韦切利奥的名作《查理五世在米尔堡之战中》,以及列奥纳多·达·芬奇工作坊创作的早期复制品《蒙娜丽莎》。
此前,广州图书馆曾与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先后合作举办了两场“不可能的相遇”系列展览,让文艺复兴三杰中达芬奇、拉斐尔的作品跨越国界走进大众的视线。主办方表示,本次展览继续以图书馆的方式为公众“解读”普拉多博物馆的艺术瑰宝,通过组织一系列互动性强的阅读体验活动,包括专家讲座、艺术工作坊、专题书展等,帮助公众在跨文化语境下欣赏西方绘画艺术,从阅读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名画。
【名作赏析】
《宫娥》
迭戈·委拉斯开兹 西班牙
这幅布面油画作品创作于1656年。玛格丽塔公主四周围绕着一群宫廷仆人,画面中人们可以看到:两名负责照顾公主的侍女——当时被称为“梅妮娜”、站在画面右侧的玛丽·巴波拉与尼古拉希托·佩尔图萨托、贵妇领班、大厅深处的王宫宿务官何塞·聂托和站在巨幅画布前执笔绘画的画家本人。玛格丽塔公主的父母——费利佩四世和奥地利的玛利安娜,倒映在镜子中,似乎在欣赏着这一场景。这一幕发生在马德里阿尔卡萨王宫的一个大厅,画面背景中可以隐约看到鲁本斯所创作的神话主题的画作。通过这一幅集体肖像,委拉斯开兹既呈现了西班牙王室家族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他个人及其艺术的尊严。
《自画像》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德国
丢勒在生命中的不同阶段都画过自画像,其中包括素描和油画。这幅板上油画《自画像》于1498年在德国完成。丢勒在1494年至1495年间首次去到意大利,在那里他看到了意大利伟大艺术家所取得的社会地位。受此影响,他在这幅作品中将自己表现为一个穿着优雅的绅士。窗下的几行小字写道:“1498年/我按我的容貌而画/此时我26岁/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查理五世在米尔堡之战中》
提香·韦切利奥 意大利
这幅布面油画作品创作于1548年,是为了纪念1547年查理五世率领军队打败新教联盟。查理五世作为基督教骑士和罗马帝国传统的继承人,他的这一双重身份在画中得以展现:皇帝手中的长矛既寓意用长枪刺死基督的百夫长朗基奴斯和屠龙的圣乔治,也暗指凯撒的权力。提香的灵感来自于旧时马可·奥勒留皇帝的骑马雕像,以及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的《骑士与死神》和汉斯·布格迈尔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这幅作品是画家为查理五世的妹妹玛丽所作,后成为展示奥地利王朝光辉形象的代表作。
《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工作坊 意大利
这幅板上油画是卢浮宫所藏《蒙娜丽莎》的复制品,由达·芬奇的弟子萨莱(1480-1524年)或弗朗西斯科·梅尔齐(1493-1572/3年)所作。这幅作品与达·芬奇的原作是同时创作的,因为原作中的每一处修改痕迹(衣服的领口、面纱的轮廓、手指的位置)都重现在了这幅复制品中。复制品与原作在背景(复制品中背景未画完)和人物面部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作《蒙娜丽莎》绘制的中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