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中古会登上非遗名录 柴福善
平谷区有座山,因双峰高矗,状若古代少女之丫髻,而得名丫髻山。丫髻山不高,海拔仅363米。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丫髻山上都人流如织,因为这一天是丫髻山庙会开始的日子。丫髻山庙会历史悠久,距今已将近500年。去年公布的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丫髻山庙会就名列其中。
丫髻山庙宇始建于元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专门有庙会一项,北京地区列入名录的有厂甸庙会、东岳庙庙会、妙峰山庙会、丫髻山庙会等。
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许多从祖国带去的庙会都由来已久,用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康熙皇帝所撰《丫髻山玉皇阁碑记》写道:“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从碑文所记内容可知,丫髻山过去属于怀柔,后来才划归平谷。
1959年平谷第一次文物普查亦记载:“根据群众所说和碑文记载,该庙建于元朝,原有草殿一间。”1982年8月文物普查记载丫髻山庙宇:“为元、明、清三代开创,至清乾隆年间规模完备。”
在元朝时,丫髻山的西顶就有殿堂类建筑。至明嘉靖时,“旧有碧霞元君庙三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怀柔县志》记载:“护国天仙宫,在丫髻山。山旧有碧霞元君庙三间,明嘉靖中,有王姓老媪发愿修建,以山高风烈,瓦易飘失,募化铁瓦,独身运至山上,往来迅速。人异之,施者渐众,殿以告成。”
丫髻山的庙宇规模在清初达到鼎盛。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丫髻山第十三代住持李居祥撤铁瓦殿,改建大殿三间。随后相继建造东顶玉皇阁、山门东侧御座书室、西小峰凉亭、玉皇阁下台基、坝墙、鼓楼、万寿亭、回香亭、东岳庙、紫霄宫等。可以说,丫髻山主要建筑均在康熙年间建成,形成丫髻山庙宇的宏大格局。
清朝皇帝曾多次前往丫髻山。康熙皇帝到丫髻山时,专门题写了楹联和匾额。嘉庆皇帝也6次前往丫髻山或丫髻山行宫。道光皇帝还是皇子时,奉命10余次来丫髻山“诣山瞻礼”。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丫髻山失火,道光皇帝“特命禧恩估修”。翌年三月,道光皇帝亲奉皇太后“安舆祗诣升香”,且立御碑。
明万历年间兴起庙会
丫髻山庙会的举办日期曾数次改变。明万历年间,丫髻山庙会初兴之时,举办日期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万历三十二年《怀柔县志》记载:“四方之人,于每岁四月十八日,大会五日致祈云。”清初,庙会改为四月初一至二十,会期达20天。南到天津、保定,北到承德等地,四方商民、花会,都来赶庙朝山。
清富察敦崇所著《燕京岁时记》记述:“丫髻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东北怀柔县界。每至四月自初一起,开庙半月,繁盛亚于妙峰,而山景过之,都人谓之东山。”
丫髻山庙会兴盛时,来自京城和京东各县的“花会”都会前来“走会”。如甲骨文专家王宇信在《丫髻山的四月庙会》所记:“令人惊叹的是,‘走会‘的人踩着1米多高的高跷上山,能从山顶上三皇殿山门前几十级石阶上单腿跳下。”花会分文会和武会,文会和宗教信仰有关,武会则表演开路、五虎棍、中幡、大鼓、高跷、跑驴、旱船、龙灯、狮子等。
丫髻山东南的洳河东岸,原来有座老戏楼,正对着丫髻山娘娘顶。古代丫髻山举办庙会时,戏班子就在这里对着娘娘顶唱戏,主要是河北梆子、评剧等。韩牧苹先生曾撰《丫髻忆旧》,回忆童年时的庙会情景,文中记述:“丫髻山脚下,洳河北来,蜿蜒如带,回曲南下。在河东广阔的石滩上,建有一座檐牙高啄、雕梁画栋的戏楼……台下席地而坐者有几千人。其后有几十辆大马车围成一个弧圈,这是有钱人家看戏的临时‘看台’……”
由于丫髻山的影响比较大,京城一些庙宇还专门建有丫髻山娘娘殿。如朝阳门外东岳庙,就在道光年间建丫髻山九位娘娘行宫,专供皇室女眷及年老体弱不能来丫髻山进香者祭祀,至今这个建筑还在东岳庙后罩楼内。崇文门外南岗子天仙宫,亦称斗姆宫,供奉碧霞元君和斗姆元君,相传为丫髻山娘娘的“娘家”,丫髻山庙会一开,这里马上开庙,从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刚从丫髻山下山的香客,循例要到这儿谢香。
京西因有潭柘寺和戒台寺,又有妙峰山庙会,遂形成京西古香道。京东的丫髻山庙会也一样,四五百年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条老香道自然形成。老香道蜿蜒曲折,串起山上山下所有大小庙宇,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怀柔县志》所绘“丫髻山图”上的香道基本一致。到2014年,丫髻山东山坡那段老香道早已湮没于山土草丛中,而山上其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磨得有些滑润的山石垒砌的老香道,已被两侧建有护栏的青白石阶新步道所取代。
山上碑刻留存众多
丫髻山山上山下旧时碑刻很多,有“丫髻山石碑数不清”之说。现存数十通碑刻及拓本,并在西顶下建有碑林。这些石碑,主要分为御碑、王公大臣碑和民间老会碑等。如康熙皇帝所撰《丫髻山玉皇阁碑记》,记六旬祝禧之事,盛赞丫髻山“自元、明以来,号为近畿福地”。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新帝登基,雍正皇帝按康熙时旧制,命人到丫髻山进香,并立丫髻山进香碑。此后,内务府到丫髻山进香成为定例。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道光皇帝撰《重修丫髻山碧霞元君庙碑记》,文中记述:“两峰高耸,象形而名。旧有碧霞元君庙,建自前明,我朝康熙年间规模益备。”除皇家碑刻外,丫髻山还有大量的老会碑刻,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甚至有丫髻山老会碑甲天下之语。另外,丫髻山后大虫峪,为清时道士墓所在地,墓前都竖有道士碑,近年时有发现。丫髻山还有三方敕建、敕赐匾额,西顶钟楼明代“敕赐护国天仙宫”匾额、东顶鼓楼清代“敕建护国玉清宫”匾额及丫髻山山门上清代“敕建灵应宫”匾额。这些碑刻,是研究道教文化和丫髻山发展历史及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
丫髻山历史悠久,传说众多。近年来经搜集、整理传说不下百篇。这些轶闻传说,源于丫髻山的山川风物,源于丫髻山的庙宇建筑,源于与丫髻山有关的历史人物,也源于丫髻山的道教文化,如《铁瓦殿的来历》《王二奶奶的传说》《乾隆赏钱》《丫髻山上为啥没有水》《县官讹钱》《锔山》等等,洋洋洒洒,丰富多彩。丫髻山的传说经民间几百年口口相传,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生动的可读性,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还有一定的写实性。既充满智慧教化,又充满奇思妙想,对于丫髻山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