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城博物馆改造方案向全球征集(主题)
升级后将成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副题)
北京晚报讯(记者李瑶 通讯员陈扬)本月初,中国长城博物馆启动全面改造提升。4月15日,工程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为期约三个月。此次改造旨在把中国长城博物馆建设成为全面展示阐释中国长城历史脉络和长城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长城精神的传播高地。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具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伴随着全国文化中心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于4月6日闭馆,并全面启动改造提升。该馆坐落于八达岭长城景区内,于1994年9月建成开馆,是一座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历史、军事、建筑等的专题性博物馆。
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头号建设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按计划,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后,将由展览中心、游客中心、长城国际研究与交流中心三大区域组成,以“标志标杆、创新引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为标准,建设成为全面展示阐释中国长城历史脉络及长城文化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长城精神的传播高地、全国长城文化研究的学术殿堂、国际长城文化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同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八达岭高峰论坛永久会址。
在功能需求上,改造提升工程将着眼突出长城相关精神的研究与弘扬,提升博物馆研究、教育、交流等主要功能,把博物馆建设成为长城遗产监测中心、长城学术研究中心、长城文化体验中心、长城非遗展示中心和长城文创研发中心“五大中心”。
目前,博物馆已完成馆内5741件文物藏品清点、核查及分类登记,正在细化馆藏文物搬迁包装运输方案,计划6月底完成文物搬迁入库,排架登记整理。
相关
坐在屋里给长城“看病”
箭扣长城年内实现“数字孪生”
不用到现场,在电脑上就能看清长城上的每一条砖缝,了解冻融、降水、地震等自然现象对长城本体的影响,掌握长城病害发生规律……近日,怀柔区长城数字化展示工程(箭扣段)启动,今年年底完工。届时将实现基础信息可视化、病害及安防监测自动化、宣传传播形象化,箭扣长城也将完成“数字孪生”。
近日,记者来到被箭扣长城环抱的雁栖镇西栅子村。村西长城脚下,五架无人机一字排开,技术人员正在组装调试。当天,它们分工合作,在长城内外、上下进行拍摄,采集数据。
“怀柔区长城数字化展示工程(箭扣段)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包括基础信息采集阶段、监测设施建设阶段、软件平台研发阶段。”怀柔区文物所所长张彤告诉记者。数据采集阶段近期刚刚开始,要趁树叶全长出来遮挡墙体之前完成。
“倾斜摄影的无人机上搭载的相机有5个镜头,根据预先设定的航线,5个摄像头可以从5个角度同时拍摄到墙体、地面等,采集到更完整、更精准的数据。”现场技术负责人亢玮介绍。无人机飞不了的敌台,就人工拍摄,一个保存相对完整的敌台需要拍3000张左右的照片。
不光科技含量高,此次数据采集的范围也扩大了:从长城本体拓展到城墙两侧3公里范围内;采集对象除长城本体外,还纳入了两侧的附属文物,长城所在区域的植被水系等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期最客观的反映长城所处的环境。
第二阶段是监测设施建设阶段,将围绕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布设气象、环境、灾害等多种智能传感设备,建立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智能监测体系。有了智能监测体系,长城有一点风吹草动数据都会同步到监测平台上,便于管理者即时掌握长城动态,按需作出科学处置。
第三阶段是软件平台研发,即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监测数据开展长城保护和病害规律、修缮技术标准等相关研究。
项目完成时,将建起三个中心——基础信息中心、监测保护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公众可以通过基础信息中心在“数字博物馆”身临其境欣赏长城之美;监测保护中心可以帮助监测人员和主管部门提高长城保护水平;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明代砖石长城保护规律和技术标准研究,为全国做示范。三个中心将实现对长城文物的保存、分析、研究、再现和传播。北京晚报记者 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