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鸟兽形玉器带你读懂古人“和合”思想
(资料图片)
辽宁日报记者 朱忠鹤
憨憨的脑袋,翘起的耳朵,嘴部清晰可见的獠牙,这就是距今四五千年的红山文化中最为典型的玉器——玉熊龙,它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馆标。这只通体呈白色的玉熊龙如今摆放在辽博“和合中国”特展显著位置。和它一起摆放在展厅的,还有多个造型精美、规格不一的玉器。
以鸟兽为主要造型的玉器,不仅反映着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而且折射出古人与动物、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
正在辽博举办的“和合中国”特展,展陈着与“和合”文化有关的文物、古籍402件/组(436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在辽宁省首次展出的文物197件/组,外借文物121件/组(177单件)。
展柜中,一头长近6厘米、高近3厘米的青玉象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头玉象采用圆雕工艺,站立状,长鼻上扬后又下卷,口微张,圆睛微凸,菱形大耳立于头部两侧,耳上有一“山”字,四肢扁平,短尾下垂。鼻有一圆穿,背部有一斜对穿。身两面饰云纹,背饰水波纹,尾饰草穗纹。
这头玉象30多年前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作为商代墓葬中出土的玉器,与玉象一并出土的,还有玉鸮、弓背鱼形玉佩、鸟形玉佩等。在此次“和合中国”特展中,这些玉器都与观众见面。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从史前到商周,动物造型玉器很多,如红山文化有鸟、鸮、龟等,基本模仿动物本体,惟妙惟肖。在西周虢国墓地也出土许多动物造型玉器,商周时期动物造型的青铜器更是充满古人的智慧与想象,而且动物题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绵延于各个历史时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红山文化研究专家郭大顺表示,红山先民较早使用玉器,但红山先民的玉器并不是实用器,而是作为礼器出现。
郭大顺说,红山文化玉器选河磨玉为料、制作重磨光而轻饰纹,特别是“唯玉为葬”的埋葬习俗,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那就是使玉的圆润、纯洁、光泽等本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史前时期的玉器是用以通神的,所谓“以玉事神”。古人在自然界众多石料中独选择玉作为通神工具,是意识到玉在石料中属于中性物质,玉所具有的温而润等自然特性,因为沟通需要和谐,可以达到天地神人沟通的最佳效果。这种靠自然物的特性来达到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纯真而神圣的思想观念,是古人尊重大自然的体现。
郭大顺表示,研究还发现,实现人与神沟通的使者是巫,巫者既然是玉器的主要使用者,也必然参与玉器的设计制作。在这一过程中,巫作为群体中智慧与德行的集大成者,也同时赋予了玉器以道德价值的观念,这同此后孔子时代“以玉比德”的种种记载,自有其承续的脉络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