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原标题:考古编制遇冷,烟火与远方当兼得

本报记者 刘茵

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加入“考编大军”,今年的国考报名人数已突破200万,报录比达到68:1,然而带有编制的敦煌考古岗却遇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近几年,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招聘岗位一直处于增加状态,但很少有人问津,岗位总是空缺。在今年的文博招考中,该所一个考古事业编的岗位仅有几个人报名,而最后竟无一人应试。一边是门庭若市的国考竞争,一边是门可罗雀的编制遇冷,不免让人深思。

敦煌是一座古老的艺术宝库,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浓厚的人文底蕴,对考古人来说无疑是圣地,但敦煌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很不便利,工作环境艰苦,“一些博士宁可收入少一点儿也要去兰州工作,不愿意来敦煌。”正如网友所说,“地处大西北,各方面条件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一个月工资3000元,可能确实不好招。”虽然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当热爱与现实相左时,情怀只能退居其次。同时,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工作对专业要求十分严格,出于文保行业的专业属性,敦煌研究院对招聘人员的专业、学历乃至毕业院校都有细致严格的规定,多数岗位要求名校硕博毕业生。因此,敦煌考古编制遇冷也在意料之中。

考古行业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也需要更好的平台和更好的待遇,这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而非“一厢情愿”。人才是任何行业的发展根本,考古也不例外。当前,考古人才短缺是整个行业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考古专业冷门、就业难,不少家长与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因此可从提前培养人才入手,与高校形成免费定向培养合作以示诚意;同时也应提高考古行业编制待遇,改善生活、工作条件,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考古从业者免除后顾之忧。

敦煌考古编制遇冷凸显了冷门专业的人才困局,打破困局要兼顾烟火和远方,让热爱与理想平稳安放在现实之上,才能找到最终的出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