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宁夏银川:非遗给夜经济添上“文化味”
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资料图)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了中宁县,中宁的丫头子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咕噜咕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8月24日,伴着古老的歌谣,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提着两米多长的蒿子面下入锅内,引得排队食客们拍手叫好。
近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敬德夜市文旅特色商业街区总是热闹非凡,街道中间分门别类摆着剪纸、刺绣、雕刻、皮影、糖画、老醋、羊羔酒等上百个精品非遗展位。游客们穿行其间,打卡拍照,认真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和介绍。琳琅满目的移动小吃车和文创商品集装箱分列于道路两侧,各类美食在烧烤架、平底锅里发出刺啦啦的响声,相隔数十米,味蕾已被其俘获。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好的保护就是用起来,最好的传承就在生活中,最好的弘扬就在体验上。从8月20日起,由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牵头举办的2022年宁夏黄河流域非遗成果展示推广活动在敬德夜市开展,让市民和游客在烟火气中走近非遗、体验非遗、认识非遗,助力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
你瞧,这头的剪纸展位前,一个小女孩站着一动不动,剪纸技艺传承人鲁卫东照着她的样貌挥动剪刀,短短数分钟,一张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像跃然而出。
那边,一个小男孩用手拨动印着各式动物的转盘,指针停留处是一条小蛇。糖画技艺传承人刘成信从糖盆挖出一勺糖稀,以勺为笔,数十秒便绘出一幅金色的“小蛇”。“我做糖16年,配料、时间和火候都大有讲究。”刘成信熟练地递出糖画。
“泥哇呜是一种乐器,大小、形状与音孔数量不一,因吹出的声音‘哇哇呜呜’而得名。”说着,泥哇呜技艺传承人杨达吾德拿起一个,吹出悠远苍凉之音。被这种独特的音色吸引,不少人拿起展架上的泥哇呜,请教吹奏之法。
“泥哇呜能丰富孩子的业余生活,还能使人们在吹奏中感受传统、陶冶情操,挺值当。”银川市民陈鹏拿着买来的泥哇呜笑着说。
“以前不了解,感觉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非遗摆进夜市,我们逛一圈就了解了许多非遗知识,真的受益良多。”银川市民蔡常乐抢过话头。
“非遗搭上夜市经济的‘快车’,既能增添夜市的文化气息,又能让非遗文化用新的‘名片’走进大众视野,给大家带来新的生活乐趣,产生1+1>2的效果。”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明霞说。
这项活动还拓展到了线上,邀请25位非遗传承人来到“非遗云市集”,走入直播间,介绍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推荐非遗好物,深度触达线上消费者群体,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关注传统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发展。
“这两天‘练摊’效益还不错,自治区残联为我们争取了20多个摊位,提供了展示手艺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背后的故事。”皮雕技艺传承人刘晓辉是位残疾人,他很感激这些非遗技艺给了和他一样的残疾人自强创业的机会。
非遗和美食联结,传统和现代对撞。“非遗+美食”,给人间烟火气添上了“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