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

《激情精神》:女性书写的历史中,为一位“邪恶缪斯”正名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俊宇

关于著名音乐家马勒和妻子阿尔玛,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资料。乐评家莱布雷希特就在《为什么是马勒?》中写道:“伟大的音乐家病入膏肓,他的花瓶娇妻在病床前读情人的来信。”——这代表了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对阿尔玛的印象:“邪恶缪斯”“蛇蝎美人”。

历史上长期以来诋毁阿尔玛·马勒,将她置于口诛笔伐的绯闻旋涡里,在带有性别偏见的书写中抹去她的智慧与才能。英国传记作家凯特·黑斯特将阿尔玛作为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的主角,《激情精神:阿尔玛·马勒的一生》近期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她阅读了阿尔玛大量生动、感性但被忽视的日记,还原了这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女性精彩的一生,呈现出一位复杂、多面、争议不断,但更接近真相的人物形象,也为历史记录做出了重要的修正。

阿尔玛的个人经历堪称传奇。她生于19世纪末的艺术家庭,博学多才,美丽优雅,成长在维也纳现代艺术的黄金时期,心中充满了浪漫的激情。她在年轻时代就显露了出色的音乐才华,不仅创作过一百首多音乐作品,还在18岁时立志“做真正了不起的事”——写一部歌剧。但在女性身份仍深受禁锢的时代,阿尔玛的理想被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所扼杀,马勒就在与她结婚前坚称:“如果我们在一起想获得幸福,你必须是我的妻子,而不是我的同事”。就这样,阿尔玛不断在追求独立自主和俘获男性的欲望中左右摇摆,最终成了“艺术家的另一半”。

诚然,与众多艺术天才激情澎湃的爱情贯穿了阿尔玛的一生——她的三任丈夫在各自的领域大名鼎鼎: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包豪斯学派创始人、建筑家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小说作家、诗人弗朗茨·韦费尔;还有更多艺术史上闪光的名字都臣服于阿尔玛的魅力,画家克里姆特、作曲家和指挥家泽姆林斯基、表现主义画家科柯施卡、钢琴家普菲茨纳……《经济学人》将这些故事形容成“欧洲文化财富和阴谋丑闻的宝库”,诺奖得主卡内蒂也毫不掩饰他对阿尔玛的恶意,刻薄地称她为“快要熔化的老佛爷”,还将她用以展示艺术收藏的客厅讽刺成“陈列战利品的私人博物馆”。

是时候正视阿尔玛的智慧与天赋了,她对艺术有着绝佳的品位和敏锐的判断力,正如传记作者所言:“这些伟大的男人需要‘她’成为他们的缪斯。”她是马勒数首交响曲的激情所在,科柯施卡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就包括名画《风中新娘》,她也成功挖掘出韦费尔的小说天赋,打造出一位畅销小说家。晚年的阿尔玛回望这一生中与之相交的男性艺术家时感恩而谦逊:“我的一生是美丽的”“上帝令我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神手们相遇,早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神作之前,令我预见一切。如果有一段时光,我抓住了那些光之骑士的马镫,那我的存在便是合理的、有福的。”

凯特·黑斯特弥补了过往不少作家对阿尔玛的单一评价,绘制了“一幅复杂的、成就斐然的女性之肖像”(《观察家报》)。我们能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最初的自我觉醒,感受她内心的纠结与挣扎,惊叹她强大的生命活力,感动于她从未改变的对音乐的挚爱。欧洲文化最后的辉煌贯穿阿尔玛的一生,她曾置身于维也纳现代艺术璀璨的巅峰,也在纳粹岁月中亲历艺术家的集体流亡,继而又在美国比弗利山庄续写社交传奇。作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席卷全球的政治与文化事件风暴的见证者,“她生来就是为了胜利,而非投降”(《时尚芭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