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是一个以羊绒与煤炭著称的西北城市
似乎它的地表景物
无非牛羊养殖、矿井深坑
但事实上
它拥有着
多彩大地
(航拍鄂尔多斯多彩土地,摄影师@任世明)
▼
流沙戈壁
(堆积的流沙与裸露的岩石,摄影师@苏大)
▼
嫣红盐湖
(乌审旗毛乌素沙地中的盐湖,摄影师@任世明)
▼
大漠飞雪
(鄂尔多斯文贡芒哈国家沙漠公园的雪景,摄影师@任世明)
▼
黄河蜿蜒
(河套平原、黄河与阴山,摄影师@陈剑峰)
▼
云蒸霞蔚
(晚霞下的骏马,摄影师@苏大)
▼
无数极致风光
成就着鄂尔多斯的
丰饶与多姿
却鲜有人为此而到访
这片自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
也许一直在等待着
等待着别具慧眼之人
来此欣赏它的
瑰丽、苍劲、缤纷与壮阔
(鄂尔多斯地形与位置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01
硬核大地
当我们踏足鄂尔多斯
便会发现
这是一片敞天敞地的高原
夕阳西下
如熔炉流金
(鄂尔多斯的日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夜幕降临
则星汉灿烂
(库布齐沙漠的满天星辰,摄影师@黄登一)
▼
层云蔽空
便暴雨如注
(请横屏观看,草原风暴,摄影师@苏大)
▼
它这种
暴烈而野性的气质
可以追溯至远古的
洪荒时代
距今约30多亿年前
鄂尔多斯这块土地
便从属于地球上
最原始的古陆之一
“鄂尔多斯古陆”
(从桌子山地区挖掘出的片麻岩系距今已有20多亿年,摄影师@苏大)
▼
在之后的近20亿年里
它经历了无数次地质构造运动
逐渐在地底深处
形成了一块极为刚硬
极为稳定的基底岩石
地质学家称之为“克拉通”
意为“陆地的核心”
而地表之上
原始的热带森林曾遮天蔽日
恐龙家族在此称霸一时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等
史前化石的首次发现
便在鄂尔多斯境内
(摆在博物馆中的恐龙化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彼时的茂密植被
经历上亿年的埋藏、演变
转化为今日的
巨厚煤田
(鄂尔多斯露天煤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与此同时
数以亿年计的光阴中
最活跃的地质、最繁茂的生命、最极端的环境
全都零落成泥辗作尘
化作大地的缤纷
安放于稳固的基岩之上
当地称之为“砒砂岩”
其遇水为泥、遇风成砂
极易剥蚀、裸露
表面呈现深深浅浅的沟壑
当漫山遍野的层层色彩
映入眼帘
我们犹如在阅读
一部土石谱写的地球史诗
(砒砂岩,摄影师@郭宇)
▼
沧海桑田
地球板块运动、乾坤再造
鄂尔多斯的核心块体
却始终如一、恒常不变
地震
远离此地
只能在其边缘搞搞“破坏”
众多的远古遗迹
由此保存下来
(中国近年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燕山运动
与塑造出世界第三极的
喜马拉雅运动
面对此地的“硬核”
也败下阵来
只能在其周围
撕扯出一众盆地
(鄂尔多斯及周边地块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鄂尔多斯则凭借此力
一路崛起
终于形成了
如今海拔1100-1500米的
鄂尔多斯高原
其地表最高峰为
乌仁都西峰
由于峰顶极为平整
人们也形象地称之为
“桌子山”
(请横屏观看,桌子山,摄影师@苏大)
▼
地球造化之伟力
实在难以将其撼动
那么
当这片硬核的大地
遭遇自青藏高原
呼啸而下的黄河
胜败又当如何
02
驯服黄河
当我们从太空审视中国
便会发现黄河
在冲出甘肃、宁夏之后
竟然直接北上
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弯
究竟是何种力量
让黄河行路如此曲折
答案便是
鄂尔多斯高原
(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喜马拉雅运动
让硬核的鄂尔多斯高傲地崛起
其地表远远超出水面
黄河只能眼巴巴地仰望着
两岸相对少水的土地
(鄂尔多斯为高出黄河水平面的大地,摄影师@李平安)
▼
故而
这块倔强的高地
既有着独立于外流区的内流区
也有着被黄河流域所包围的
非黄河流域
(内流区与黄河流域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拒绝了大河的滋养
这片土地的大部分景观
几乎完全由大气降水
一手调控
四条等降水量线
从鄂尔多斯横贯而过
自东南向西北
大地愈渐干旱
(鄂尔多斯年降雨量分布示意,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从雨水冲刷黄土而成的
千沟万壑
(鄂尔多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摄影师@苏大)
▼
到辽阔的草原
(请横屏观看,鄂尔多斯草原牧羊,摄影师@苏大)
▼
再到黄沙与草原交织的
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沙面上如同划痕的印记,是汽车的车辙印,摄影师@任世明)
▼
终于
在雨水与黄河都顾及不到的
鄂尔多斯内陆
诞生出中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齐沙漠
(库布齐沙漠,摄影师@樊辉)
▼
(库布齐沙漠与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
当然
黄河也并非不想征服
这片土地
库布齐沙漠之中
至今仍保留着
黄河与这片土地
战斗过的痕迹
即七星湖
其作为黄河故道的遗存
犹如孔雀的羽翎
在荒漠上绽放
(请横屏观看,七星湖,摄影师@杨孝)
▼
中国最大的沙漠湖泊
红碱淖[nào]
也位于鄂尔多斯边境
其深层地下水
可能与黄河支流相连
(请横屏观看,红碱淖,摄影师@任世明)
▼
流经鄂尔多斯的
乌兰木伦河
都思兔河、无定河等等
均与黄河水有直接联系
但是
上述的河流与湖泊
最多也只能蚕食着
鄂尔多斯的边缘地带
黄河之水
始终无法侵入其腹地
(鄂尔多斯闭流区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自青藏高原闯入人间
而来势汹汹的黄河
实在对这块硬核之地无计可施
只能顺从地绕道而行
七百里黄河
如同一条黄色的巨龙
匍匐在鄂尔多斯的脚下
并由此形成了一条融合
冰雪、沙漠、草原、湿地、峡谷
等等无数极致美景的
“沿黄河风光带”
(黄河,摄影师@陈肖)
▼
自西北向东南
黄河从远方狂舞而来
所过之处奇迹般万物生长
(河套平原与鄂尔多斯交界的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
洪流滋润而成的
巨合滩湿地
盛产黄河鲤鱼
(请横屏观看,巨合滩湿地,摄影师@张洪科)
▼
而生机勃勃的湿地之畔
黄沙地块赫然耸立
当我们变换方位与视角
沙地与湿地共存的奇观
便呈现在眼前
(库布齐沙漠与湿地共存,摄影师@叶长春)
▼
也是在此
黄河跨越了
其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
此后中游河段增加的沙量
约占总沙量的92%
沿途的泥沙
不断注入水体之内
黄河踏入此地之后
才真正成为“黄河”
(图中前景河流为黑赖沟,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最后汇入黄河,摄影师@陈剑峰)
▼
这里的黄河每逢冬季
便因直面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
结出冰凌、洁白一片
黄河与流凌的对比
极具视觉冲击力
(鄂尔多斯的黄河进入凌汛期,摄影师@张世瑜)
▼
大河继续逶迤前行
很快便到了库布齐沙漠
与黄河的分别之地
黑圪[gē]崂湾
固守高地的黄沙
默默目送着
“败者”黄河的远去
无声的宣告着胜利
(黑圪崂湾,摄影师@李琼)
▼
反观黄河
无波无浪的水面
恍若幽幽平湖
选择安静的离开
可是黄河毕竟是黄河
在与后续地块短兵相接之时
它的巨流又化作利剑
将两岸的悬崖峭壁
劈砍得工工整整
形成峡谷景观
(请横屏观看,黄河乾坤湾,摄影师@李平安)
▼
继续向东南
便是著名的老牛湾
黄河又逐渐接触到
黄土高原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的交汇处,摄影师@崔永江)
▼
不过受到前方
万家寨水利工程的蓄水影响
水流逐渐缓慢
其中裹挟的泥沙有所沉淀
浑浊的大河也在行进过程中
逐渐清澈变蓝
(请横屏观看,包子塔大峡谷,摄影师@行影不离,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
观察同一处峡谷
便会发现其如同
大地伸出的“小脚丫”
俏皮又可爱
(包子塔峡谷地形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此后
黄河一路
闯过大坝
(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摄影师@翟鸿宇)
▼
闯过大桥
(鄂尔多斯过黄河的大桥,摄影师@陈剑峰)
▼
黄河中央
一对“母子岛屿”
娘娘滩与太子滩
犹如巡航的舰队
永不靠岸
(娘娘滩,摄影师@张洪科)
▼
黄河在娘娘滩
暂缓脚步、安静而温顺
然而在远离
鄂尔多斯边境之后
黄河还是露出桀骜不驯的本性
在壶口咆哮起来
至此
途经鄂尔多斯境内728公里
约占黄河全长1/8的
“沿黄河风光带”之旅
基本告一段落
03
勇者天堂
但这并不是结束
这块硬核的大地
不仅驯服了黄河
更孕育出了
勇敢的生命
鄂尔多斯
拥有野生动物1500多种
野生植物400多种
(鄂尔多斯白鹭,摄影师@苏大)
▼
其中的珍稀鸟类
遗鸥
对环境极为挑剔
一般在干旱地带的
荒漠湖泊中繁衍后代
鄂尔多斯的红碱淖
便是全世界仅存的
可供其生存的栖息地之一
此处遗鸥数量达16000多只
约占世界总数的60%以上
(红碱淖繁殖与哺育期的遗鸥,遗鸥是科学家最晚发现的鸥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这片生生不息之地
也必将引来
人类的瞩目
①
立命之勇
(人与自身)
距今约7-14万年前
鄂尔多斯最远古的居民
即“鄂尔多斯人”(河套人)
在此登场
彼时
巨鸵鸟、鄂尔多斯大角鹿
野马、野驴、原始牛、披毛犀
在这片无遮无拦的天地之间
悠闲地进食、撒欢
(请横屏观看,萨拉乌苏遗址群,此地共发现古动物化石45种,其中包括鸟类11种,哺乳动物34种,摄影师@朱金华)
▼
鄂尔多斯人
作为这片大草原上最早的猎人
也在此野蛮生长
他们以鹿角锤、鹿角茅为武器
同强于自身数倍的猛兽搏斗
最后以火种烧烤捕获的猎物
残留的灰烬、烧骨和石片
逐渐被岁月尘封
隐入地下
鄂尔多斯人的遗骨
是中国境内第一件
有准确出土地点
与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鄂尔多斯人化石的发现地点,摄影师@朱金华)
▼
时间来到距今
约4200-3500年前
鄂尔多斯的先民们
逐渐掌握了青铜技术
他们将目之所见的一切
以此记录下来
那是一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天地
老虎与野猪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摄影师@刘艳晖、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山羊相对而立
(圆雕双山羊饰件,摄影师@刘璐、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刺猬呆萌可爱
(刺猬形银饰件,摄影师@刘钢、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老虎们没羞没臊
(双虎交媾小饰件,图片来源@李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还有已被驯服
成为先民伙伴的骆驼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骑骆驼纹柄青铜镜,图片来源@陈国曦、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奔放彪悍的先民们
将这些生动的形象
装饰在日常生活所用的
青铜及金、银制品之上
它们被统称为
“鄂尔多斯青铜器”
每一件与历史厮杀后
存活下来的器物
都自有其魂魄
它们竭尽全力地展现着
当年持有者的英勇
(双鸟环首青铜短剑,摄影师@傅鸿超,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中国现存第一把青铜短剑
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
北方部落首领的金冠
均出土于鄂尔多斯境内
金冠的纹饰好似
威猛的雄鹰高高在上
俯视着弱肉强食的草原
(鹰顶金冠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
迎面而来
一位鄂尔多斯的勇士
他一定骑着最烈的马
腰间配着最锋利的短剑
头顶着苍穹之上的雄鹰
在天地间放声歌唱
也许他在歌唱着
父亲一般的高原
也许他在歌唱着
母亲一般的河流
(请横屏观看,牧马人与草原上的马群,摄影师@苏大)
▼
与轻便实用的
鄂尔多斯青铜器相比
同一时期中原的青铜器
多为厚重的礼器
中原诸族与北方民族
逐渐分野
虽然地表植被与气候
更适于放牧与游猎
但是由于黄河的切割
鄂尔多斯直接与
中原王朝的核心区接壤
(不同时期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界的变迁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作为中原与草原
碰撞与往来的前沿地带
鄂尔多斯
注定成为各方争夺的
逐鹿之地
②
血战之勇
(人与人)
商王伐鬼方
周王征猃狁[xiǎn yǔn]
晋文公攘戎狄
鬼方、猃狁与戎狄
均为曾在鄂尔多斯盘踞的
北方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更进一步深入鄂尔多斯腹地
并在此修建了中国早期的长城之一
秦昭襄王则紧随其后
将鄂尔多斯东南部
纳入秦国的疆域
(战国长城,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
其凭借荡平六国之军威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攻占鄂尔多斯
为了方便军队驰援前线
秦始皇
还修筑了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
即秦直道
(秦直道,摄影师@郭宇)
▼
黄河
又成为这片土地的“护城河”
其南北两岸
均建有秦王朝绵延的长城
北长城将这片土地
与蒙古高原相阻隔
南长城之内的中原王朝
又将其拒之门外
鄂尔多斯
犹如一块天然的战场
只有最善武的勇士
才敢于入场拼杀
(鄂尔多斯周边秦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中原王朝
率先展开着攻势
秦始皇
(出自贾谊《过秦论》)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
派遣大将卫青与霍去病
以鄂尔多斯为跳板
向西北出击
(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
(东汉龙首青铜灶,鄂尔多斯市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摄影师@柳叶氘)
▼
草原诸部
也不甘示弱
魏晋南北朝之际
匈奴部落最后的血脉
赫连勃勃进驻鄂尔多斯
建立大夏国
并在此兴修都城
即“统万城”
(统万城,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
缭绕统万城畔的
无定河
似乎在诉说着战争风云里的
小民悲哀
(出自《陇西行》)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宋交替之时
党项族建立西夏国
鄂尔多斯的部分区域
连带统万城一起
被纳入西夏的地盘
而西夏与宋辽(金)一起
开创出中国历史上
第二个“三国时代”
(城川古城,唐王朝专门为党项族迁徙而设,而后党项族建立西夏国,摄影师@任玉豪,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而后
蒙古人暴风骤雨一般的战斗力
瞬间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
他们经鄂尔多斯一路南下
覆灭南宋、西夏等多个帝国
建立元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可惜的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
猝然离世
(龙头银酒杯,展现元朝气质,图片来源@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尔多斯境内
屹立在天地间
(成吉思汗陵,摄影师@郭宇)
▼
历经无数血与火的洗礼
明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既被象征农耕文明边界的长城
排除在外
又被黄河从蒙古高原上
切割而下
成为一个独特而暧昧的存在
(鄂尔多斯周边明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也正因如此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
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群
阿尔寨石窟
此地也是成吉思汗
攻打西夏时的汗帐驻地
在这片土地上
也许只信仰天神与勇者
(阿尔寨石窟,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③
改天换地之勇
(人与自然)
新中国成立之后
鄂尔多斯一直以来的
羊绒原料产出优势
随着中国外贸出口的开放
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扬名天下
(荒滩牧羊,摄影师@苏大)
▼
而这块硬核的大地
早在数以亿年之前
深埋的宝藏
也终于在此时得以挖掘、造福一方
鄂尔多斯
已探明的煤矿储量
约占全国1/6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
约占全国的1/3
(鄂尔多斯煤矿与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如此巨量的矿藏催生出
中国最大的露天矿场之一
黑岱沟露天矿场
其一天之内便可开采
9万余吨煤炭
装满约1500节列车货厢
这些煤炭
则可以转化为约2亿度电
满足约6万余个家庭
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黑岱沟露天矿厂,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
鄂尔多斯
由此迅速崛起
2000年
其煤炭产量为0.56亿吨
仅4年之后
便达到1.17亿吨
成为中国首个煤炭年产过亿的城市
虽然工业在发展、城市在建设
但是自古以来的
土地沙漠化问题
尚未得到解决
最严重的时期
库布齐沙漠
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
约1.6亿吨
鄂尔多斯湿地
更是水面萎缩、湖心岛消失
在此筑巢的遗鸥近乎绝迹
整改与治理迫在眉睫
(紧靠黄河却飞沙走石的荒芜沙漠,摄影师@李琼)
▼
鄂尔多斯几乎举全市之力
遏制沙漠的漫延
并凭借新兴的技术手段
开启了治沙征程
第一
是修建引凌分洪闸、分凌引水渠
生态围堤等等
引黄河凌水入沙漠
(黄河水与沙漠共存,摄影师@苏大)
▼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环绕鄂尔多斯的黄河
流凌堆冰、水位抬高
化冻之后则形成洪灾
一边水多为患、一边荒漠干旱
经由相关专家团队论证之后
当地正式以凌水滋润沙漠
库布齐沙漠的腹地迅速形成
近6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
与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
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
10多种水鸟在此长期栖息
村民甚至在此养殖螃蟹、维持生计
(库布齐沙漠中的螃蟹,摄影师@曹敦美)
▼
第二
是以麦草或其他植物的茎秆
扎入沙土
形成网状的“草方格”
此举稳固沙丘的同时
也便于在草方格之中
栽种植物
(草方格,摄影师@苏大,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
库布齐沙漠之中
建设起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培育出1000余种
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
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
也从1980年的6.1%
蹿升为2018年的26.91%
(请横屏观看,图为治理后的库布齐沙漠,除了人工因素之外,全球变暖、降水增加对于植被生长也有很大帮助,摄影师@苏大)
▼
第三
是发展光伏治沙产业
光伏板的组件
在吸收太阳光发电之外
还能够有效的挡风、防风
阻止沙尘的飞扬与移动
减少水分的蒸发
为植被的生长保驾护航
(光伏板与绿植,摄影师@苏大)
▼
光伏板下茂盛的绿草
还可以牧羊养鸭
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治沙改土的目标
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中
自然而然便达到了
(光伏板下的鸭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库布齐沙漠
全年平均有效光照
高达3180小时以上
为发展光伏产业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
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
光伏治沙项目
应运而生
(请横屏观看,光伏治沙与未治理的土地对比,摄影师@苏大)
▼
如此实施下来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极为成功
绿色肉眼可见的增长
(鄂尔多斯遥感影像对比,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沙尘暴发生的次数
急剧减少
(沙尘暴发生次数,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曾经萧索的毛乌素沙地
开垦出成片的良田
(毛乌素沙地的农田,摄影师@任世明)
▼
甚至荒凉如库布齐沙漠
也因喷灌技术而出现了农场
这里出产的部分土豆
被生产为薯片
摆放在数千公里外的超市货架上
供人们选购
(库布齐沙漠土豆田,出现圆形的农田是因为喷灌半径的限制,摄影师@苏大)
▼
与此同时
长川巨流之上
数十座黄河大桥
依次建成
(请横屏观看,黄河大桥,摄影师@叶长春)
▼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铁路负载着列车
连接远方
(包神铁路,摄影师@杨诚)
▼
茫茫大漠之中
人称“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线贯通
(请横屏观看,穿沙公路,摄影师@苏大)
▼
库布齐沙漠
还被开发为旅游景区
(深入鄂尔多斯响沙湾景区的观光越野车,摄影师@陈彦)
▼
洁白如莲花的新式建筑
拔地而起
冬季之雪色
与建筑完美融合
(库布齐沙漠莲花酒店,摄影师@李晓春)
▼
鄂尔多斯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正式批准成立
大批的遗鸥及其他候鸟
重归鄂尔多斯湿地
(请横屏观看,遗鸥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孙华金)
▼
这片天地日新月异
而所有的改变背后
是一个个敢于战天斗地的
鄂尔多斯人
付出了10年、20年、30年
乃至一生的努力
他们也许是
坚守荒地的夫妇
(7万亩沙漠变成绿洲,殷玉珍夫妇花费了25年,他们还在继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他们也许是
以治沙为己任的基层干部
(2018年7月23日,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工作人员展示快速沙柳栽种,约用10秒的时间可栽种2苗,成活率提高的同时加快了工作效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他们
也许被称为先进模范、治沙能手
而我更愿称他们为
勇士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
这里见证过伟大的英雄
也经历过惨烈的战争
而惟有真正的勇士
才能够让这片土地
焕发活力与生机
回望过去
古地质史上几十亿年的海陆变迁
古生物史上几亿年的进化繁衍
人类文明史上几万年的波澜壮阔
都曾在鄂尔多斯上演得荡气回肠
而眺望未来
这块硬核大地所养育出的
勇敢的人民
始终在这片土地上
建设着家园、播撒着希望
这也是鄂尔多斯
最美的风景
(请横屏观看,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摄影师@陈剑峰)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斡尔朵
图片:感恩的心
地图:松楠&陈景逸
设计:刘志鹏
封面摄影师:苏大
审校:云舞空城、明天会更好
特别鸣谢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参考文献】
[1] 高毅、王志浩、杨泽蒙等编著. 鄂尔多斯史海钩沉[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09.
[2] 梁冰著. 鄂尔多斯通史稿[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07.
[3] 杨泽蒙著. 远古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8.01.
[4]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 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04.
[5] 梁霞, 杨勇, 公王斌等. 内蒙古西部库布齐沙漠北缘沙漠化特征讨论[J]. 地质论评, 2015(04):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