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地底中,花艳似芙蓉。
菜里之珍品,天南地北兴。
(相关资料图)
(中华新韵)
**名称:**牛蒡
**拉丁名:**Arctium lappa
分类地位:
菊科 Asteraceae
牛蒡属Arctium
**别名:**大力子、恶实、荔实、马亦名鼠粘、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异名:
Lappa major*、Lappa vulgaris、Arctium majus、Arctium leiospermum、Arctium lappa subsp. majus.*
识别特征:
1、二年生草本,具粗大的肉质直根,有分枝支根。茎直立,高达2米,粗壮,通常带紫红或淡紫红色,有多数高起的条棱,分枝斜升,多数,全部茎枝被稀疏的乳突状短毛及长蛛丝毛并混杂以棕黄色的小腺点。
2、基生叶宽卵形,长达30厘米,宽达21厘米,边缘稀疏的浅波状凹齿或齿尖,基部心形,有长达32厘米的叶柄,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有稀疏的短糙毛及黄色小腺点,下面灰白色或淡绿色,被薄绒毛或绒毛稀疏,有黄色小腺点,叶柄灰白色,被稠密的蛛丝状绒毛及黄色小腺点,但中下部常脱毛,茎生叶与基生叶同形或近同形,接花序下部的叶小,基部平截或浅心形。
3、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花序或圆锥状伞房花序,花序梗粗壮,总苞卵形或卵球形,总苞片多层,多数,外层三角状或披针状钻形,中内层披针状或线状钻形,全部苞近等长,顶端有软骨质钩刺。小花紫红色。
4、瘦果长倒卵形,扁,略弯曲,灰褐色或淡黄褐色,长约7毫米,宽2毫米,表面粗糙,布满不规则排列的条状突起,被黑色近波状横条斑,扁面具中脊和数条纵棱,有的纵棱不明显,边缘具锐棱,顶端平截,周边隆起黑褐色椭圆形衣领状环, 中央具花柱残基,基部渐窄,基端平截,具菱形果脐。
**国内产地:**全国各地普遍分布。
**国外分部:**广布欧亚大陆。
**生境:**海拔3500米以下山坡、山谷、林缘、林中、灌木丛中、河边潮湿地、村庄路旁或荒地。
物候期:花果期6-9月。
【牛蒡根】
**采收储藏:**10月间采挖2年以上的根,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苦、微甘,寒。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咳嗽、消渴、痈疽疮疥、风热感冒、风湿痹痛、症瘕积块、痈疖恶疮、痔疮脱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捣汁,或研末,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或熬膏涂,或煎水洗。
注 意:《本草拾遗》:“恶实根,蒸暴干,不尔,令人欲吐。”
【牛蒡茎叶】
**采收储藏:**6-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苦、微甘,寒。归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消肿止痛。主风热头痛、心烦口干、咽喉肿痛、小便涩少、痈肿疮疖、皮肤风痒、白屑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或捣汁。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或熬膏涂。
【牛蒡子】
**采收储藏:**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性味归经:辛、苦,凉。归胃、肺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食用方法:
牛蒡(Arctium lappa)根具独特的芳香,可加工制作茶饮,牛蒡食用前先剥去根的外表皮,煮软后的牛蒡清凉爽口,风味特殊,可清拌、肉炒,也可做烧鱼配料,是餐桌上的一个美味佳肴,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