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三农人才需求量大。“地方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具有学科专业和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必须肩负起培养‘一懂两爱’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提高三农人才培养质量,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专门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表示。
当前,乡村面临着人才资源长期匮乏、人才外流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地方高校在“一懂两爱”教育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偏爱理论技术学习,忽视人文涵养,教师重传播农业技术,轻视培养涉农专业大学生的“根性”教育;缺乏地域特色,现有的课程较少融合地域经济文化特色;未能实现“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的创新性转化,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大多缺乏对真实乡村生活情境的亲近感。对此,焦新安建议:
将“一懂两爱”的培养目标纳入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在校学生与“一懂两爱”人才队伍之间的差距,引导涉农专业学生向未来农业人力资本转变。尤其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大对“一懂两爱”重大主题教育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推进实施。
将“一懂两爱”教育融入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通过校院联动、校地协同,既将乡村人才引进高校课堂,也将高校教师与学生引入田野,拓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梗阻”,形成整体性、系统性、融合性的“一懂两爱”实践育人新模式,培养学生对乡村自然的爱和对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抓好“一懂两爱”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推动“一懂两爱”教育融入新农科专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文结合,融乡土文化、乡土历史、乡土政治、乡土社会等内容于其中,将地方性和传统性的知识文化作为学校课程和教学的基本内容。积极协调各方力量,编写好教材,梳理好经验、好做法,创建跨学科、跨院校、跨地域的“一懂两爱”教育载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