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常熟,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却拥有苏州市一半以上的自然村,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后,接连推出了两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
(资料图)
2019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整体谋划、全域推开“千村美居”工作,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持续优化提升美丽宜居新乡村;2021年,又叠加推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机制,以“先锋领治、村民自治、履约法治、乡风德治、数字智治”推进乡村长效管理不断拓面提质。截至今年7月,常熟市累计实施各类美丽乡村建设3794个(其中建成3528个),实施覆盖率超80%。
如果说“千村美居”工作建的是美丽乡村的“外表”,那么“五治融合”就是塑造和美乡风的“内里”。常熟以乡村环境改善为切口,由环境提升触发多方共治,激发文化活力,从而形成一场乡土重整、乡风再塑的社会变革。
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统筹推进,常熟市委、市政府整合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业农村局、司法局、民政局、城管局等各机关党组力量,以“千村美居”“五治融合”为基点,持续推进和美乡村长效治理新机制。这亦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实践创造,村干部、党员、新乡贤等一群深恋故土的人,不懈探索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新实践,带动着乡亲们的精气神和主人翁意识一步步焕发,使乡村环境与乡风文化呈现出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的循环提升。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常熟各级干部、群众以成城断金之势协力推进常熟美丽乡村建设,为了描绘“景美”“人和”的江南水乡新画卷,下足了“绣花”功夫。
四彩积分:将他律与自律融合
8个月前,常熟市碧溪街道李袁村党建服务中心接到了一位村民的问政电话:“我家院子和邻居一样干净,为什么邻居这月卫生积了81分,我家只有79分,这两分差在哪?”
这是李袁村党建服务中心当月接的第11个卫生积分问政电话,但接电话的村党委书记袁新春不忧反喜:“重视积分才会打电话问,这是村民积极参与的好现象。至于积分的表现形式,村委会得再商讨个好办法……”
李袁村作为常熟经济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较早开始了人居环境治理“积分制”。即村民负责自家宅前屋后的环境维护,卫生考评规则纳入村规民约,由村民代表、志愿者、网格员等组成的积分评定小组每月评分,根据积分予以奖励。
“开始积分制时,最难的是‘积分上墙’。”袁新春回忆道,“村里将积分划为100-90分、90-75分、75-60分、60分以下4个评级。开始我们直接公示各家姓名、得分,但很多得分低的村民总会在晚上偷偷将公示牌上的自家户名抹掉。村民爱面子是好事,村里就商议着给每户编号,积分榜由公示姓名改为公示户号。”
半年前,李袁村村委又对“积分上墙”提出了更好的改进方法:由从高到低的红、绿、黄、灰四类评级取代直接公示具体得分。“问积分的村民增多,对于我们干部不应该视为麻烦,这说明村民的羞耻感、荣誉感越来越强。村整体环境上来了,就不必在评分上‘斤斤计较’,让少两分的村民心里也能落个舒坦。”袁新春说。
据悉,四彩积分属李袁村首创,周围不少乡村都在学习,常熟市目前已有2121个自然村组的7.75万户农户实行“积分制”管理。小小的积分可大有用途:李袁村按照积分档次发放不同的现金奖励;东桥村则设立了积分兑换超市;溪南村根据积分发季度鱼券;辛庄镇将积分作为新风礼堂租赁优惠的考核标准……
“常熟‘五治融合’的第一步是制定每个村的‘小宪法’村规民约,积分制则是实现村规民约的基本手段。”常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宏说,“但村规民约毕竟不是强制性法律条文,其落实仍需依靠中国传统的德治、礼治文化,‘积分上墙’的变化就是体现了传统文化兼具自律和他律的软约束力量。”
裸地园丁:让每寸土地美起来
农村污水处理、公共道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负责,各家庭院美化由村民打理,但公共设施、农户庭院、种植田块间的区域谁来管护?这是多数乡村面临的共有难题。常熟市在“五治融合”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裸地园丁”“共享菜园”等有效解决方案。
尚湖镇东桥村是较早推广“裸地园丁”的乡村,每户村民分得宅基地周围的小块闲置地,村民根据规划种植自食的低矮蔬果,每块闲置地都配有“裸地园丁”牌标明负责的户主、种植种类等。
看似不起眼的“裸地园丁”实则大有缘由。“之前村里也搞过部分宅前绿化,但村里的阿婆会把刚种下的花草拔掉,改种蔬菜。”东桥村党支部书记张斌说,“我们常熟一直是人多地少,村民对土地珍视得很。”
如何将边角地块卫生搞上去的同时,让村民还有自种地?常熟很多村镇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裸地园丁”式方案。“各村将宅前屋后的闲散地块分给农户种植,并将裸地纳入卫生积分考评,农户对自家地块负责。这样既解决了村前屋后环境脏乱问题,村民也有空地种植自食蔬果,同时村庄也能落实具体责任、实现有序管理。”尚湖镇党委委员浦利明介绍,“‘裸地园丁’是真正的‘可观可食’地景,其治理成效(自家蔬果)实实在在地回馈本村村民。”
宅前屋后零散地块的环境治理解决了,连片地块的管护也不再是难题。
虞山街道洩水村鲶鱼滩坐落在虞山尚湖间,临水面山、风光旖旎。村中有几亩连片闲地,这片地由谁种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难”问题。“之前是谁抢到了谁种,但抢到的人不爱护,有的只种一季就抛荒了。”洩水村党支部书记蒋雪峰说,“现在,我们将这片地作为‘共享菜园’,重新平整、划界,由卫生积分高的农户认领。村民认领后需对共享菜园卫生和种植负责,今年区块评分低的,明年取消认种资格。”
常熟市外来打工人口多,辛庄镇洞港泾村等乡村尝试将“美丽菜园”交由外来的“新市民”种植并负责,有意识地引导“新市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还有的村庄(如尚湖镇新巷村),邀请民间手艺人、工匠等参与共享菜园的地块规划、公示牌设计、围栏雕刻等,汇聚力量增进各方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裸地园丁”“共享菜园”改变了农村边角、公共地块“灰头土脸”的模样,在村民和新市民的积极参与、共治共享下,这些“可食可观”式地景融成了江南水乡不可或缺的美丽风景。
劳务合作:让保洁费用降下来
常熟市多数乡村都有百万元乃至千万元的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千村美居”建成初始,这些村庄大多将公共卫生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保洁公司。但每年的保洁费用占公共支出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乡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探索村级劳务合作社等保洁费压降新思路。
东桥村最早成立了自己的劳务合作社。“村劳务合作社聘请的都是东桥村民,各自负责公共区域卫生,工作时间灵活,由网格员随时督导检查公共环境。”张斌说,“这种方式让村委与保洁人员直接联系,缩减了中间费用、为村民创造了工作与实惠,同时检查整改的效果也更直接有力。”目前,东桥村不再需要原来的“突击整治费”,这笔钱转型成了日常“卫生考核奖励金”。
事实上,当保洁人员从陌生人变为邻里,传统乡土中的“熟人社会”效应便得以显现,村民开始基于自律、互助式情感,共同自觉维护公共环境。这种自发的、内在的和美乡风,源于整洁美丽的农村环境,同时又紧紧依靠和睦的邻里关系。当环境改善与礼治文化形成了良性循环,乡村善治便开启了自我进化与迭代。
留根老房:牵住游子故土情
尚湖镇家鑫村党支部书记丁峰带记者参观了一处位于周巷组的活动中心,屋内摆放着长条椅凳,挂着镰刀、锄头等传统务农用具。他告诉记者,活动中心是由一处“留根老房”修建的,前几日还在此召开了村民议事会,村干部、区域网格员、邻近村民纷纷参加,屋子里座无虚席。
“有的村民举家搬到城市或更远的地方后,都留着村里的房子,当地叫它‘留根房’。”丁峰说,“但‘留根房’年久失修,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治理。村里就和户主商量,将‘留根房’用作村组活动中心等,进城村民借出房子,村里负责整修维护。”
“别看我们是村干部,我们也有‘下基层’问题。”丁峰介绍,“家鑫村是种粮大村,村民住得比较分散。以前在村委会开会,只有小组长和少量村民代表参加,而那些被代表的村民,像年纪大的、身体不便的,往往是需要重点帮扶的对象。现在,村民议事会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取意见都开到各村民小组的‘留根房’里,周围村民抬脚就能来,村干部、基层代表自然能当面听到更多急切问题和真实需求。”
事实上,这些“留根房”不仅用来开村民会议,谁家办喜事还可借用来歇脚待客。“进城村民看到村里把老屋收拾得干净、人气旺,都很高兴。”丁峰说,“这些‘留根房’代表着游子的故土情,房子在,他们对老家的思念就在。”
李袁村靠近常熟市碧溪开发新区,自2018年来,有218户村民因开发区建设整体拆迁,搬进了统一建设的楼房。按照原计划,搬迁村民迁出户口,统一纳入开发区社区管理。但上楼的村民没有一人将户口从李袁村迁出。这些没有了“留根房”的村民,为何仍不愿迁出?
“这几年,李袁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村里有着比城里更美的田园景色,城里上班的村民都愿意住在乡下。李袁村地势高,一直没有种水稻。现在我们对全村土地重新规划整理后,腾出了一块田专门种水稻。等新米上市了,村里计划作为福利发放给村民,让乡亲们尝尝自己田里种出的大米是什么味道。我们正在将一片老旧工业区改建成新风礼堂和乡村乐园,大家可凭村民身份获得租赁使用折扣。”袁新春说。
“眼见着村里的发展越来越好,就算没了‘留根房’,上楼的村民怎么舍得离开呢?”袁新春解释道,“同样,他们的留下聚拢了村庄的人气。乡村有了人气,又何愁得不到发展呢?”
有进城的村民,自有返乡的游子。近些年,返乡参与建设的常熟企业家、退休干部、民间工匠等越来越多,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新乡贤”。
苏州阿尔泰商用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晓东是较早返乡的家鑫村乡贤。“我们村以种粮为主,村民的公共卫生维护意识弱。周晓东返乡后不仅捐钱捐物,还组织自己公司员工定期参与村卫生志愿服务。”丁峰说,“乡亲们看到企业员工都来参与本村治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村里卫生环境也跟着搞了上来。”
据悉,3年来尚湖镇近百位乡贤累计捐助了1200多万元现金和大量实物,他们活跃在乡村美居建设、村庄环境维护、村规民约制定、村民协商议事等乡村治理的各个领域,为村庄共治共享格局的形成增添着星火燎原之力。
新风礼堂:让和美新风树起来
近几年,常熟村民办宴有一种新流行——到“新风礼堂”办宴请客。
“新风礼堂”是常熟探索并全域推广的移风易俗新模式。将“新风礼堂”作为乡风文明载体阵地,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场所建立“新风礼堂”,为村民举办婚嫁宴席提供炊灶餐具、文化活动、司仪服务等,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宴请标准、制度规范。
辛庄镇潭荡村较早建成并使用“新风礼堂”,作为一间能够容纳500多人的多功能喜宴堂,它有着朗朗上口的使用制度规范:“高额彩礼要杜绝,攀比之风不蔓延”“贺礼不超1000元,表达情意负担小”“宴席桌数不超标,每桌不超500百元”……
“我们村的宴席租赁费用与村民人居环境积分考核挂钩,积分越靠前的,租赁费优惠力度越大。”潭荡村党支部书记朱芳介绍,“之前村民办红白事兴在街头巷尾大操大办,往往是礼宴办完了剩菜垃圾留一地。后来村干部带头在‘新风礼堂’摆宴席,每桌的餐标、随礼都严格要求。村民看了也跟着礼宴从简,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宴席都在‘新风礼堂’办。”
据悉,常熟结合“千村美居”“五治融合”工作,已建成新风礼堂64个,接办村民宴席500多场,为村民节省开支1500多万元,“喜事新办、婚事简办”成为常熟农村新风尚。
当礼堂的新风吹遍了辛庄镇潭荡村,尚湖畔又荡起了湖甸龙舟的层层涟漪。
虞山街道大湖甸村紧邻国家湿地公园尚湖,纵横交织的河塘孕育了良田沃壤。当地村民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和八月初三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游活动以纪念当地水神李王(李禄),据考证湖甸龙舟民俗源于南宋末年,1995年恢复并一直沿办至今。
“湖甸龙舟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村民共同的精神文化寄托。”大湖甸村党支部书记缪钧说,“近几年,村里以该活动为基础修建了湖甸龙舟馆和龙舟基地等,对外承接龙船比赛、培训、研学的同时,也宣传了我们的湖甸的龙舟文化。现在我们举办湖甸龙舟活动,连上海、南京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乡亲脸上喜滋滋、划得更有劲,这也是对我们湖甸文化的传承发扬。”
新风礼堂、留根老房、劳务合作社、裸地园丁、四彩积分,这些看似简单的基层创造,当融入乡村共建共治共享的文化内核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能量。它们担起了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重任,也扛起了弘扬地域民俗文化、传播和美新风的使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宋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