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音乐儿童剧《甪端》:通过戏剧的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资料图)

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由故宫博物院与艺瑞奇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音乐儿童剧《甪端》在国家大剧院落下帷幕。该剧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和他的孙子高小端之间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

2022年9月,该剧曾在中央歌剧院首演,一度创造出“开票即售罄”的火爆场面。今年央视兔年春晚的《当“神兽”遇见神兽》节目中,这只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神兽小甪端引人注目,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小观众在观剧后纷纷表示:“第一次在舞台上看见活起来的文物,特别喜欢。”家长们则表示:“在舞台上感受到从没见过的故宫之美,孩子沉浸其中,学到校园里难以学到的知识,还接受了一次很好的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教育。”有观众认为,该剧是一部值得全家一起观看的难得的儿童剧作品。

创新文物传承方式

甪端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独角兽,在《宋书·符瑞志下》中被描述为能够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的瑞兽。它是家长和孩子们心中健康向上的运动健将,更是了解多元文化、具备自信积极品格的学习榜样,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自强的化身。音乐儿童剧《甪端》以故宫所藏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甪端香薰为原型,为小观众创作出了见多识广、开放包容的主人公小甪端。除了甪端,明万历掐丝珐琅甪端香薰、清乾隆金瓯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的缂丝梅鹊图、晋代书法家陆机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这些从故宫186万余件(套)藏品中选出的一件件传世珍宝,在戏中化作一个个活泼可爱的角色形象,带领大小观众走入历史,与古老的文物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这部剧是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原创儿童剧,早在创排之初,故宫博物院就派出了强大的文物专家阵容为这部儿童剧保驾护航。从器物到书画,文物专家全程提供文化顾问支持。《甪端》剧目总策划闫宏斌表示,希望这部集品位趣味、教育传播和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的儿童剧,能促使孩子们认识更多文物,去主动了解其背后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吸收文化瑰宝蕴含的宝贵养分,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对这部剧给予了中肯评价。他认为,创排这部剧,不仅是故宫在文化传播方面所做的一次尝试,更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少年的文化需求相结合的尝试,《甪端》的创排很好地表达了故宫的当代精神。

在专家学者看来,该剧的创排,将博物馆教育和儿童戏剧教育相结合,在博物馆厚重历史文化的场景中,让文物“活”起来,通过戏剧的力量,让孩子们在观演中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文化,培养历史的“同理心”,激发真情实感,关注过去、现在,思考时间和生命的价值、意义。

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剧中时时念起的台词“子子孙孙永宝用”,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铭文,寓意器物永世流传,后世子孙要一如既往地铭记和珍爱祖先的功德与荣耀。“紫禁城在北京,六百年度光阴,时光流转不曾停,奇珍异宝数不清,一草一木皆有灵,夜半轻轻侧耳听。”剧中大量优美动人的音乐歌曲,尤其朗朗上口的《故宫谣》令观众印象深刻。早已被观众熟知的故宫“御猫”也出现在剧中。此外,剧中还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历史,珍贵影像资料的展示让观众们感受到还远不为人熟知的故宫一代代“典守者”令人感佩的精神。

故宫博物院专家介绍,剧中出现的文物类型各异,各有特色,有的憨态可掬,寓意美好,有的蕴含深厚的文史知识,比如甪端有日行万里、夜行八千的本事,堪比现代高铁的速度,这些能映射到现实生活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文物。此外,创作团队在剧中又用艺术化的手段对角色进行二次创作,赋予这些角色以鲜明可爱的性格,把原本生僻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并让文物角色以平等的视角与现代儿童交流。

为了把故宫元素搬上舞台,让文物在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活”起来,《甪端》借助沉浸式舞美影像、裸眼3D等前沿科技打造出华丽的舞台,通过开场炫酷的建筑结构与空间营造,让观众惊叹于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美感。剧目主创表示:“这是一个讲述科技、艺术与文化传承的故事,舞台上通过多媒体科技手段让故宫焕发出艺术美感。同时,剧中每个数字、每句台词、每段历史,是在不同领域专家的严格审核把关下确定的,体现出故宫博物院对传统文化传承及青少年教育的高度重视和责任担当。”

让故宫“年轻化”,使古老的文化被新生力量接受,是每一代故宫人前行的方向。《甪端》立足故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儿童音乐剧的形式,将文物拟人化、文化剧情化,引导孩子们走近故宫、读懂故宫,实现真正的“以文化人”和“以美育人”。此次该剧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也是博物馆教育和艺术普及教育的一次引领。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故宫始终强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该剧未来的全国巡演还将包含一定场次的公益演出。(记者 于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