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内首档外景纪实类阅读节目日前开播(引题)
《我在岛屿读书》解锁文学“圈粉”更多可能性(主题)
(资料图片)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海风摇曳椰影,海浪伴着书香,当作家余华、苏童、西川等知名作家在沙滩边的书店聊起文坛往事乃至“糗事”,不少网友留言“被狠狠治愈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文学偶像”……近日,国内首档外景纪实类阅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开播,邀请写书人、出书人、爱书人,前往海南分界洲岛的“分界书屋”生活、读书和写作,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这里,余华、苏童、西川、房琪是“书屋主理人”,程永新、叶兆言、祝勇、欧阳江河、黄蓓佳、肖全等文化艺术界老友作为飞行嘉宾,他们共同开启别具一格的读书之旅。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读书节目和纪录片陆续亮相,《我在岛屿读书》的突破之处在于打造了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开放外景,设计野餐、篝火诗歌朗诵等情境将氛围感拉满,让铅字背后的作家变得鲜活立体。”《收获》主编程永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外景纪实的“生活流”叙事风格拉近了作家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且面向镜头面对更广阔的读者群,解锁文学“破圈”的更多可能性。
以全新阅读场景,唤醒更多人对经典的向往
这也正是《我在岛屿读书》为倡导全民阅读做出的全新探索,期望用美景、好书和文坛老友构建起的阅读场景,唤醒更多人对经典阅读的向往,并提醒大家: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出抉择。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当旅游博主房琪被问及“平时爱读哪些书”时,她列举了一些流行畅销小说,并提到“没有因为喜欢读青春伤痛文学而有羞耻感”。苏童回应道,阅读不分贵贱,无论读怎样的读物都是一种良好的开始。“即便这种营养成分并不高的言情读物,也存在自身的价值。但我仍然强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经典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快速成长,更精准摄入营养。”他打了个比方,“你读琼瑶的时候,召唤的是走了5米,但你读托尔斯泰的时候,对你的召唤可能走上50米或100米。”在他看来,经典作品的光辉,是不会被岁月磨灭的,只会随着时间焕发出更大的光辉。经典阅读引领人的内心生活,哺育人的精神世界,也让人们探索心灵。
“读不懂的书,恰恰培养了我对文化的好奇。”西川认为,年轻读者不妨尝试去读一读有点难度的、“看不懂”的经典,“我最早就是被我不懂的东西打开了,但受益匪浅”。
“阅读不是马上让你学会什么,马上让你掌握什么,当你在阅读一部好作品时,你会忘了自己,那种乐趣是无穷的。”余华坦言,直到35岁之后才敢说读懂了一些鲁迅。他认为经典就是经得住重读的、历久弥新的好东西。“人是很容易沦陷在‘自我’‘小我’里的,而阅读让你打开了世界,让你看到大海是那么辽阔,无边无际,视野完全不一样了。”
聚光灯投向“有趣的灵魂”,铅字背后的作家变得鲜活
《我在岛屿读书》以“书”为载体,不仅安利好书,更将作家对作品的思考解读融入其中,延伸书本以外的知识点。
“与其说这是一档读书节目,倒不如说是一出大型文坛‘老友记’。”西川老友、诗人欧阳江河来节目之前,还有点担心收视率,他告诉记者,从以前对所谓“流量明星”的追捧到对文学“有趣的灵魂”的关注,意味着眼下综艺节目生态格局的多元丰富。
事实上,有趣的灵魂相遇,总能发生许多趣事。《我在岛屿读书》记录下“灵光乍现”的瞬间,不少随性幽默片段令人莞尔。首期节目里,西川便闹出一个“乌龙”——他拾起沈从文的一本书,先是煞有介事道“慌慌张张,不必生活”,念完后又纳闷似觉不妥。此时身旁的苏童早已忍不住大笑,说书名是《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曾写出《碧奴》《1934年的逃亡》的苏童也有调皮的一面——他“批量”写信给铁凝、余华等好友约稿,却因字迹太深印到了纸上,被余华发现“除了名字,写信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还不忘揶揄道,“就你给我写的信最无聊”……松弛的镜头语言,加上惬意的氛围,让原本只是被铅字符号所代表的作家一下子鲜活起来。
几位作家谈论起共同的好友史铁生时,让人们看到——作家在热情与执着之外,更多时候还要面临孤独封闭的思考时刻,忍受清冷,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就像节目里,西川用诗一般的语言形容——“海岛带给我海浪、咸味、孤绝感,在海边,每一块石头都是大地的尽头”。
“以前大家觉得不需要见作家,看作品就好,要是马尔克斯来到我身边,见了神秘感立即消失,最好不要走近。像今天这样在网络平台、电视上与读者见面,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躲在文字后面相对安全,但另一方面我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是不是僵化了?”苏童也曾担忧,过去的作者多是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突然“组团”曝光于镜头前,会否让观众产生幻灭?他还不忘调侃,读完《活着》,再看到嬉皮笑脸的余华本人,难免有种“喜悦的崩溃”。
不过,说到底,文学不会拒绝想要靠近的人,就像余华在节目中感叹的:“岛屿书屋用浪漫的气质和朴素的容貌,迎接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