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弹幕,为何能让屏幕“飘”起来?
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现在只要在网上、手机上看视频,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一般来说总免不了和弹幕打交道。《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中接近三成会在观看综合视频时看弹幕。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预测,这个数字至少在近期内还会持续增长。
(相关资料图)
对弹幕,很多人爱恨交加:喜欢是一方面,希望通过弹幕看看别人的态度和观点;排斥是另一方面,会因为在某些时候被弹幕打扰到观赏兴致而烦恼。不过,数据的不断增长可以确认这样一个事实:很多人打开视频时会说“我是来看弹幕的”。
弹幕到底是怎样流行起来的?又是怎样跟视频打上交道的呢?
知名动漫博主嘟嘟国漫曾专门发文,为弹幕起源进行过一个科普。据嘟嘟国漫介绍,“弹幕”一词本来是军事用语,是指炮兵战术中的密集的炮火攻击,因为炮火过于密集,像幕布一样,所以才被称作“弹幕”。2006年,日本的二次元网站“N站”首次引入了一个针对评论的新设计,在看视频的同时,可以将评论内容显示在视频上。这种做法被借鉴引用,跨领域传播,自然而然地也被引进视频中。后来,人们在看视频的时候发现,满屏的评论挡住视频,和军事用语“弹幕”的描述十分相似,所以网友便用“弹幕”来称呼这一现象。再后来,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开通弹幕功能。
弹幕刚开始是静止的,固定在画面的某个区域。为了更好地适应用户偏好,就被设计成从屏幕划过的样式,一般是从右向左划过。于是,我们眼前的屏幕就开始“飘”起来了。
争议归争议,弹幕攻城略地的速度之快,确实令人吃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被弹幕吸引,或者说不由自主地成为弹幕用户?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李晓荣在光明日报刊文发表观点认为,弹幕其实就是“视频时代的文艺评论新形式”。这个判断与解释,很准确地揭示了弹幕兴起的核心原因。弹幕的强势成长,正是因为其满足了网民在评论或阅读评论方面的最新需求。李晓荣进一步分析:“弹幕是针对具体情节、一言半语的灵光闪现,而不是完整成熟的长篇大论;以往的评论要在阅读完毕后才能进行,弹幕则实现了边看边评,增强了用户的在场感和参与感,塑造了一种类似人际或者群体交流的体验。”
满屏的弹幕荡漾,让人感觉如同来到人声鼎沸的大集上,充耳所闻的是各种各样的叫卖声、品评声、讨价还价声……弹幕形成的就是类似这样一个大卖场的大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上,谁都可以自由言说。视听用户通过这种形式聚到一起,会感受到类似面对面讨论的在场感和参与感。而这种自由与放松的氛围,让那些自称“社恐”者也能轻松跨过自己的心理障碍,并热情高涨地参与进来。如此一来,想不热闹都难。
仅从技术层面来探讨的话,弹幕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一项“红利”,只不过这个“红利”来得如此自然而然,大多数人也接受得自然而然,因此获得感比不上那种突然而至的惊喜更强烈而已。
以前,受到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局限,人们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远没这么方便,想听听别人的观点或意见同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曾长期依赖最原始的口口相传,有的还形成了脍炙人口的诗坛佳话。“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评价白居易诗之通俗易懂;“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描述柳永词之流行一时。这种通俗与流行,主要还是来自口口相传。当然,在那个年代,阐述观点或发表意见也可以写文章,或著书,想参与讨论者则可以为之作笺注、批注,但显而易见,这些方式无论是便捷性还是在场感,与今天在互联网上参与评论远远无法相比,与弹幕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互联网的兴起,给“意见交流”带来了一次颠覆性的变革。早些时候,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等一批大型网络论坛(BBS)迅速积聚起超高人气,成为一段时期明星般的存在。天涯论坛出现过一批“神帖”,因为跟帖者众多,形成一道独特的互联网景观。那时候,电脑配置低,网速也远没现在这么快,跟帖太多的帖子,打开又慢又费劲,主机都能被拉得“吱嘎吱嘎”响。如果电脑功能不是那么强大,点开这种“神帖”很容易宕机。
在天涯论坛,有一个讨论武汉公交车的帖子,很快吸引了数千跟帖,成为网络江湖中声名远播的“神帖”之一。为了看这个帖子,不少人像追剧一样,每天都要刷新数次,生怕一不小心错过了最新的精彩。回想一下,这个帖子之所以带来超高的人气,一是内容与大家熟悉的生活有关;另一个就是帖子有趣,主帖写得有趣,跟帖也大都趣味横生。这几方面一结合,就迅速搭起“高楼”,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场网友联欢、网络狂欢。
这个帖子本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就是记叙帖主在武汉坐某路公交车的一段经历,中间顺便搬运穿插了几个听来的故事。可能受互联网早期文风的影响,再加之帖主善于讲故事,叙述过程中不免有些夸张,出现了如“刹车的时候一个乘客把那根直的铁扶手拉弯了”之类的描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可能恰恰是这种夸张迎合了当时的网络心理,随即也大大引起大家“围观”的兴致,于是,无数网友闻讯而来,兴致勃勃地跟帖“盖楼”,描述自己眼中武汉公交之超越性风采:武汉公交就是“公路上的F1”“F1赛车手也不过是武汉公交司机淘汰下来的”,在武汉坐公交“脚踩在车厢地板的时间从没超过3秒”,“车一启动手拉着吊环足足转了3圈”,还有网友描述亲眼所见“一刹车,坐在最后排正对过道位置的乘客,呼啦啦就顺着过道一直扑到司机旁边的机车盖上”……这么多年过去,这个“神帖”热度依然不减。在知乎上,有个标题为“如何证明武汉的公交车是最牛的?”的帖子,发帖时间显示为2018年底,截至现在已经达到惊人的两千三百多万阅读量。反过头来,我们深入分析一下,这类帖子“火”起来的实质,除了前边提到的“熟悉”“有趣”外,更深层的原因,应该还是它极方便地满足了大家发表意见的参与感,而且通过跟帖实现了相互讨论与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说,后来流行起来的微博、微信,基本可以看作类似的“改良版”“升级版”。
弹幕的兴起,带来一种新变化与新体验。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前所未有,尤其是它带来的在场感也前所未有。正如李晓荣所论述,在当下的视频时代,弹幕成为网络视频传播中带给受众网感体验的重要元素,能够“塑造一种虚拟的社群感和数字时代的集体记忆”。在弹幕上,即使“哈哈哈”“前方高能”之类看似没太多实质性内容的评论,有时也能获得热烈的回应。由此我们也能充分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一旦接触弹幕,从此欲罢不能。
不可否认,弹幕在使用和运行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属于技术性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优化和解决,比如对于那些不喜欢弹幕的人来说,完全可以选择关掉弹幕;有的属于内容方面的问题,那就要通过参与者齐心协力改进与提升。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弹幕肯定会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使用者或参与者也会有一个逐渐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很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我们又有了新的更好的选择,弹幕被时代淘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在今天的大众语境里,弹幕就是一场云端的兰亭雅聚,或可看作一场线上的推杯换盏。实在适应不了,实在不喜欢,关掉即可,没必要非得梗着脖子跟它犯犟,更没必要非得跟新生事物犯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