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现存最早巴蜀地图《蜀川胜概图》:(引题)
青城山、浣花溪、大慈寺地名沿用至今(主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
【资料图】
恢宏浩瀚的水墨长卷,将江天万里栩栩如生地绘在纸上,一眼望去似乎已经置身于缥缈的山川河流之中……一幅绘制于宋代的《蜀川胜概图》,将宋代川峡四路(今四川、重庆)的著名山岳、河流、城池风貌囊括其中,不仅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让清乾隆皇帝称为:“李公麟《蜀江》卷,寻丈间有万里之势,脱尽笔墨痕,与造物者游矣。”
8月8日晚,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上,距今已数百年的《蜀川胜概图》呈现在舞台之上。蜀江两岸的山川名胜、亭台楼馆,美不胜收,逐渐映入观众的眼帘。
一幅距今数百年的古画,能够从中窥到古代蜀地怎样的山川风物和悠久历史?日前,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教授,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这幅古画背后巴蜀之地悠久璀璨的文化。
具有重要学术艺术价值 所注188个地名许多沿用至今
青城山、浣花溪、昭觉寺、大慈寺……仔细观看这幅《蜀川胜概图》,不少朋友能够看到耳熟能详、至今仍在使用的地名。全卷长746.5厘米,高32.2厘米的《蜀川胜概图》,作为一幅珍贵的川江地图,图中标注了沿江大量地名,主要集中在川西和川东地区。“有学者统计,图中有188个地名,其中许多地名沿用至今。”
相传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名作,最为乾隆帝所欣赏,列“乾隆四美”之一……李勇先说,《蜀川胜概图》的重要之处,远不止于这些。
“《蜀川胜概图》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李勇先说,《蜀川胜概图》标注众多地名,包括山脉河流、险滩峡谷、关隘城池、州县地名、城镇村寨、寺观祠庙、堂榭园宅、亭台楼馆、桥梁驿宅、州界禁碑,以及具有地域特征的地名,其中不少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但也有许多地名并没有流传下来,如均水驿、晚香亭、盘古祠等等。地名是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通过对《蜀川胜概图》地名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考究地名源流,延续历史文脉,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从地名之中,也能窥到《蜀川胜概图》的成卷年代。相传,《蜀川胜概图》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或米芾所绘,但李勇先说,图中标注有“崇庆府界”。崇庆府,即今天的崇州,原名蜀州,是我国现存最早方志、被誉为“中国方志之王”的《华阳国志》作者东晋常璩的家乡。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以宋高宗潜藩升蜀州为崇庆军,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升为崇庆府,治晋原县(今成都崇州市)。
“李公麟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卒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不可能在图中标注南宋崇庆府地名,而米芾也不可能标注南宋地名。《蜀川胜概图》中标有‘江乡馆’地名,这也是南宋才出现的地名。江乡馆建成于南宋宁宗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前后,这也是《蜀川胜概图》绘于南宋的重要证据。”
当然,在学术价值之外,自然也不能忽略《蜀川胜概图》所具有的重要艺术价值。“该图采用中国山水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绘法,全方位立体再现蜀江两岸恢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后人如王穉登、高士奇,对此有许多评价。”
到宋时成都街头走一走 感受游乐之风的盛行
“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在陆游的笔下,宋时成都元夕观灯、花时游乐的盛景展露无遗。其实,不仅存在于诗句之中,在这幅绘就于宋代的《蜀川胜概图》中,透过其上的水墨丹青,人们能从中看到宋时成都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游乐之风的盛行。
“这幅现存的巴蜀最早地图《蜀川胜概图》中,第一次出现‘蜀学’。”李勇先介绍,西汉初,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石室讲堂,招收“学官弟子”,从此蜀地民智大开,“学徒鳞萃”,成为巴蜀地区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壮举。到了宋代,蜀学昌盛,巴蜀学校教育发达,成都府学尤为突出,有“郡国之学,最盛于成都”之说。“《蜀川胜概图》所标注‘蜀学’地点,就是今天石室中学的校址所在地。这也正是宋代成都学术文化繁荣、文化教育发达、蜀地文风兴盛的反映。”
除了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教育风气之外,在宋时的成都街头走一走,还能邂逅更多绮丽的风光。李勇先表示,作为花团锦簇、风光旖旎的园林城市,在富裕安定的生活和浓郁文化氛围下的成都,游乐之风自古兴盛,尤其是唐宋时期,因锦江而兴的大慈寺、合江园、西园,是当时成都官民、文人游赏的好去处。“宋末元初成都人费著的《岁华纪丽谱》,专门记载了宋代成都民间游乐风俗和官员邀游活动。”此外,成都游乐活动还将商品交易活动结合起来,北宋赵抃在《成都古今集记》中,明确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
李勇先说,成都游乐活动不仅是成都人参与,还有全国的人们来到成都,体验成都的游乐民风,游览成都名胜古迹。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在他的《吴船录》中称赞都江堰和青城山,“江自山中出,至此始盛壮”“美田弥望,所谓岷山之下沃野者正在此”。“宋代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四川任职期间,曾到过青城县,游览过青城山,还专门对青城山老人村作了考证。宋代大文豪苏轼到青城山旅游时也到过老人村。”
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舞台上,用极具科技感的方式将《蜀川胜概图》缓缓铺开,又与今日成都街景交映。当古画中熟悉的地名,一个个呈现在世人眼中时,竟好似穿越了时空。“我们在《蜀川胜概图》中,都能找到许多当时人们游乐的地方,如青城山、浣花溪、工部宅、青羊观、万里桥、昭觉寺、大慈寺、散花楼、合江亭等,这些地方都曾留下过当时人们游乐狂欢的身影,这些都是宋代成都社会风气的重要反映。目睹《蜀川胜概图》,给人感觉已不是一幅画,而是一个个人在画中游的生动场景,能感受到当时成都民风独特的文化魅力。”
“尚文”又“创新”折射蜀地不变的文化基因
在《蜀川胜概图》中,巴蜀大地的千里江山跃然纸上,更再现了宋蜀江沿岸名胜古迹的地理布局及其建筑形式,让这些美景在历经数百年的岁月风云后,仍呈现在世人眼中。但在李勇先看来,这幅古画之中,更映射出一些蜀地流传至今未变的文化基因。
譬如,对于古蜀先民的崇拜。《蜀川胜概图》中标注有大禹庙、石纽、江渎庙、蚕丛祠,表达了对生于蜀地夏国开创者大禹以及古蜀国蚕丛氏的崇敬。李勇先还特别提到了近年来出土的三星堆文物,让世人惊叹古蜀人在几千年前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而《蜀川胜概图》标注蚕丛祠等地名,直到现在,仍然延续着人们对古蜀历史的探究热情。
其中,《蜀川胜概图》也折射出镌刻在蜀人骨子里的“尚文”基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标注的地名有工部祠、景苏楼、合江亭、万里桥、散花楼、琴台、君平宅、花蕊夫人宅等。”李勇先举例说,杜甫曾寓居成都多年,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成都写成的,其中有不少对“天府之国”的点赞。而杜甫故居草堂以及后人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工部祠就成了人们纪念杜甫的重要名胜故地。此外,苏洵、苏轼、苏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之誉,后人为纪念三苏,在眉州(今眉山市)还专门修有景苏楼,表达对苏轼父子的崇敬之情。
“成都合江亭、万里桥,在宋代是成都的文化地标。《蜀川胜概图》标出的万里桥在今成都市南门大桥(俗称老南门大桥),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宋代万里桥也是人们送别之地,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大量诗作,这里的景致宛如一幅成都的清明上河图。宋代成都踏青节游江活动也是从万里桥开始……所以,从这些地名中,反映出蜀地尤其是成都文风兴盛,蜀地尤其是成都人在骨子里就有‘尚文’的基因。”
此外,李勇先还强调,成都不变的文化基因,还体现在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因为成都在历史上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譬如,中国的第一所地方高等学府在西汉创办于成都,成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唐代的成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成都在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发行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交子”,成都的蜀锦、蜀绣、漆器妙绝天下,成都中医历史悠久,都江堰无坝引水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创新创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通过《蜀川胜概图》中记载的地名如青城山、上清宫、江渎庙、离堆、水则、锦官、蜀学等都能反映出来。”
这一幅《蜀川胜概图》中,人们得以看到古代的蜀地,也能在舞台上,看到当下的成都。说起在成都大运会闭幕式的舞台上,要运用多科技的手段来呈现宋人所绘《蜀川胜概图》这幅气势恢宏的蜀川画卷,李勇先感慨良多:“通过这幅画卷,一定会为大家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也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四川、来成都旅游考察、创业兴川,成就梦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