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初的“尚方宝剑”是一把黄金斧子?
(相关资料图)
钺(yuè)的本字是“戉(yuè)”,就是一种斧头,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钺最初只是一种生产工具,后来逐步演化为劈砍类武器;商周时期,随着青铜业的发展,铜钺出现,周武王伐商,在牧野誓师时,就手持一把金黄色的钺,此时,钺已经成为征伐和军权的象征;《国语·鲁语》载“大刑用甲兵,次之用斧钺”,表示钺也能作为刑具。
那么,钺和斧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中国古代,长江流域以南的少数民族都被称为越人,由于民族很杂部落众多,也称“百越”。有学者指出,“越人”的“越”,其含义可能由“戉”而来,意指这些都是一帮拿着斧头的人。此外,“戊(wù)”的本意和“戉”一样,也是指斧头。
钺的外形与斧相似度极高,出现的时间也近乎一致,所以一般被人们提起的时候都连称为“斧钺”。二者的区别,斧头是缩小版的钺、钺是扩大版的斧头。
从造型上看,钺的锋刃比斧头的锋刃要宽大,弧形,宛若天上一弯新月,帅!
钺的主要功能有四个:
(一)作战兵器
钺原本是斧类的兵器,所以除生产外,首要的功能是实用作战武器。《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就是以铜钺作为守护的武器。
(二)砍头的刑具
牧野之战后,商纣军队被击败,纣王自焚,周武王用手中所持的代表王权的铜钺斩下了纣王的头,悬于白旗之上;又用玄钺斩下纣王爱妃妲己的头,悬于较小的白旗之上。
(三)军事指挥权
夏商周时期采用战车和步兵配合作战,指挥作战的君主或统帅位于指挥战车上,站在左侧位置,手持黄钺(青铜钺)指挥作战。这铜钺有肃杀之威,天子和较大的奴隶主贵族才有使用的特权。
(四)权力的象征
汉以后,钺成为专门象征权力的重要礼器,只有贵族和官员才能使用:汉代官员出行时,仪仗队里需要配备钺车;汉到唐,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里都有钺车,使用黄钺;唐以后到清,钺依然用于代表皇权,由皇帝的仪仗队手持斧钺,成为专用的仪仗用具。
说到“权力的象征”,就不得不提及一个词语:假黄钺。话说,皇帝需要勤政,但也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而空口无信,于是以“节”为凭,这个“假节”之“假”意思是借给、短期代理,是一种临时行为。
汉朝时各类使节地位平等,到了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假节、持节、使持节三者几乎无异,但“假节钺(假黄钺)”逐渐一股独大;这“黄钺”以黄金为饰,帝王专用,以黄钺借大臣,即代表皇帝行使征伐之权之意,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地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常加此称号,相当于影视剧中所说的“尚方宝剑”。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节度使”这一历史上重要的官职就此出现。
此外,钺还与一个汉字的出现直接相关,这个汉字就是“王”。
上世纪60年代,吉林大学林沄教授论证了甲骨文中“王”字的写法就是斧钺形状的象形。这一结论已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为了和“钺”区分,“王”字旋转了90度。由于“钺”成为王权的象征,“王”字也就有了“王权”的意思:王者的权威如斧钺一样有生杀大权。
文/杨学涛(北大文博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