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感叹地震瞬间威力和破坏性,但地震之后那些长期潜伏在千壑万谷的地质灾害也许才是长期需要我们面对的敌人。它们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灾害链性等特点,其危害并不亚于地震本身。
▲绵竹清平走马岭沟泥石流
四川是一个地质灾害较为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四川盆地与高原过渡的川西中高山峡谷区,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地势高差悬殊,地形山高坡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加之这一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新构造活动强烈,又从另一方面导致区域岩石破碎,松散堆积层厚。
再加之这里处于或濒临华西雨屏带,阴湿多雨,降水量大,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叠加,非常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甚至四川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还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
▲四川地形特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大多从其直接诱发因素及物理特性着手,如我们通常将地质灾害划分为“重力型、降雨型、人工型、复合型”等四种成灾摸式。类型上也主要分为滑坡、泥石流、崩塌。
▲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强大的力量作用于这个特殊的区域,产生了大量我们之前并不十分熟悉的地质灾害。
譬如大量出现一种名为“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地质灾害,它的运动速度远远超过普通滑坡,因为超乎寻常的高速度和远距离位移,其引发灾难性事故更是难以监测和预防。
如在震中映秀牛圈沟,滑坡体与山体多次碰撞而呈碎屑状,在狭长的沟谷中运动了约3.2公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再如,青川东河口滑坡—碎屑流运动距离长达2.4公里,造成约400人死亡。
▲七盘沟泥石流
尽管早在19世纪末,便开始了对这种灾害的研究,但100余年来,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能解释它的高速度和超远距离位移,更不用说对其致灾范围进行预测,有人将其被称之为地质界最神秘的现象之一(张明,殷跃平等2010年)。
此外,还有一种高位临空抛射型滑坡。在强震过程中,在强大的水平地震惯性力的作用下,山部上部的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整体高位抛出,在空中作一定距离的临空飞跃,然后落地停积。其在运动过程中随其高度下降,速度不断地增加,往往可达到每秒数十米,破坏力极大。
如今,在地震灾区,我们还可以见到数十处高速远程抛射并爬高到对岸的滑坡体。
▲四川地质灾害分布图
可以说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表现出的动力学特征,已远远超出原科教书对滑坡、崩塌等传统重力作用下地质灾害的定义和认识。
强烈地震之后,除了随即发起的大量次生地质灾害而外,还会造成山体大范围松动,并形成大量地表裂缝。同时震后滑坡、崩塌所形成的巨量物质堆积在沟谷和斜坡上游,就像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当突遇暴雨等诱发条件满足时,往往在一定区域内同时暴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2010年8月12-13日,四川5.12地震灾区发生强降雨,绵竹市清平乡11条沟、汶川县映秀红椿沟及其多条支沟、都江堰龙池镇约50条沟几乎同时爆发泥石流。
它们的物质来源源均为5.12地震触发形成。在大地震过去超过2年之后,这些地震埋下的“隐性炸弹”一一被触发。它们以雷霆万钧之势将2年来的灾后重建成果顷刻摧毁。
其中最大的一条泥石流沟——文家沟,原本不是泥石流沟。正因为5.12汶川地震诱发的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在沟上游,堆积了异常丰富的松散物源,才导致这次特大泥石流。
据资料,5.12地震发生后的2009-2013年度,四川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3241处,导致683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62.93亿元。而地震诱发的松散堆积物至今仍有超过100亿立方米堆积在深山峡谷,汶川地震影响的后效应还将持续20年以上。
我们常感叹地震瞬间威力和破坏性,但地震之后那些长期潜伏在千壑万谷的地质灾害也许才是长期需要我们面对的敌人。它们具有潜伏性、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灾害链性等特点,其危害并不亚于地震本身。
▲家沟特大泥石流,几乎将清平老街淤埋
-END-
本文刊载于《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1期,部分资料和观点来源于许强、张明、殷跃平等专家的论文,在此一并致谢!
内容来源:侠客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