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人坐高铁、看病挂号的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近日圈粉无数,广受好评。其实,科学传播领域也存在盲区,需要“小张”们填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撰文/罗中云 (本报评论员)

编辑/丁林

最近,一位账户名为“打工仔小张”的短视频博主突然“爆火”,起因是她发布了一系列的视频,以自己为例“手把手”地教人们如何一个人乘坐高铁、飞机、地铁,怎么去医院就诊,去银行办银行卡,怎么办护照、寄快递……

在她拍摄的视频中,讲解不可谓不用心,比如乘坐高铁,怎么买票、取票、进站、安检、检票、找站台、找座位等,都有详细的描述;关于如何乘飞机,她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办托运,有哪些东西不能随身携带,如何找登机口等。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类生活技能都是“小儿科”“根本不需要教”“是个人都会”,但在该博主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却有不少人留言表示支持,“没有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视频”“真的救了我这个又社恐又生活笨蛋的命”“今年刚上大学,第一次坐高铁和轻轨,不好意思问就全程跟着前面的人……”。有人还调侃自己:考试不考的生活技巧,真是一点不会。

在博主的带动下,还有不少网友在评论区里补充相关的技能知识。比如有网友提醒:坐高铁的人一定要看清楚具体的车站名称,因为很多城市的火车站分东站、西站、南站、北站,走错了很麻烦;还有人提醒“上错了车厢也不要着急,车厢是互通的”。

在“小张”做这些“科普”之前,曾有网友分享过为亲友制作的一些简易生活技能图卡,如“男孩画图教奶奶用智能手机”“大学生为父母自制微信使用图文说明书”等。“小张”所做的,是将这些生活技能、日常经验以视频的形式发布,影响范围也从亲友圈扩展到了更多的人。

相关视频的爆火,其实反映出一个道理:哪怕是很多人看起来最简单、最日常、最基础的生活技能,也可能有很多人囿于年龄、学识、生活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而不了解、不熟悉。但这些技能却又很重要,如果不掌握,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当今社会已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很多事物都和数字技术有关,如付账用支付宝或微信、坐公交地铁要刷手机、点外卖或购物在线完成,甚至上医院也要先网上预约……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这些行为早已习以为常,但对于缺乏数字技能的人群(如老年人)来说,这些“便利”却犹如道道鸿沟,难以逾越。之前,网上就有人曝出老人因电影院没有线下购票渠道而“有钱也看不到电影”,其他如看病挂号、打车等挪到网上,也让一些老年人难以适应。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其实,即使是年轻人,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改变也会感到为难。很多技能的更新速度太快,刚掌握了一种,很快又有新的出来。有时候,较为“社恐”的人,不太好意思拿“简单的问题”去问周边的人。

要消除这些“鸿沟”,让人们能顺利地出行、办事,一方面有必要保留一些传统的预约、消费形式,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让更多人学会“简单”的新技能。因此,着眼于日常生活技能,特别是与数字时代生活相适应的“简单”科普不应该被忽视。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仍有数亿人没有乘坐过飞机,有3700多万15岁以上的人不识字——一些人的习以为常,可能是另一些人从未有过的经历。很多科普,往往较重视一些看起来“高大上”的内容,而忽略一些基本生活常识的普及。有时候,科普工作者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太简单了,不值得费那个劲儿!”

然而,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大城市,从小就有坐高铁和飞机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能用上智能手机,什么都能“一机搞定”。无论是谁,总会有一些常识的盲区,哪怕是看起来特别简单的日常技能也并非人人都会。

(图片来源:bilibili)

网友们对博主“小张”视频的热烈反响表明,当前的科学传播领域仍存在不少盲区,需要更多的“小张”来填补。正如“小张”本人说的那样:“虽然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人会需要看这个,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需要呢?”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