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铄(431年-453年9月17日),字休玄,小字乌羊,刘宋宗室大臣,宋文帝刘义隆第四子,宋孝武帝刘骏、宋明帝刘彧异母兄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嘉八年(431年),生于建康宫,封为南平王,在文帝朝历镇南豫州、豫州等地,并在元嘉北伐中立有战功,后入朝为抚军将军、领军将军,负责石头城防务。元嘉三十年(453年),刘铄支持元凶刘劭,与孝武帝刘骏相对抗,先后被授为中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后因刘骏讨平叛乱,被迫投降,拜为司空,最终在当年七月被刘骏毒杀,时年二十三岁。追赠侍中、司徒,谥号穆王。
主要影响
军事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发动元嘉北伐,三路并进。东路军由辅国将军萧斌、宁朔将军王玄谟、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等攻碻磝、滑台等地,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刘骏率所部后继配合;中路军由太子左卫率臧质、骁骑将军王方回等攻许昌、洛阳一带,刘铄率所部后继配合;西路军由雍州刺史随王刘诞攻关中一带。太尉江夏王刘义恭进驻彭城,统一调度三路大军。
中路军方面,刘铄命胡盛之、到坦之分兵攻打汝南、上蔡,会攻于长社。长社守将鲁爽弃城而逃。宋军攻克长社,随后命幢主王阳儿、张略进据小索城。魏将拓跋仆兰亲率两千步骑,兵出大索城,阻击宋军,却被王阳儿击败。到坦之进占大索,荥阳豪强郑德玄、张和纷纷起兵响应。仆兰被迫逃奔虎牢,到坦之率部追击。刘铄又命刘康祖率军支援到坦之,合军进攻虎牢。
中路军进展顺利,东路军却遭到惨败。北魏皇帝拓跋焘分兵五路,大举反击。永昌王拓拔仁率骑兵八万,自洛阳南进,连克悬瓠、项城,直趋寿阳。宋文帝担心刘铄被围,命刘康祖自虎牢撤军回防。刘康祖撤至寿阳附近的尉武,遭到魏军的四面夹攻,全军覆没。拓跋仁围攻寿阳,分兵袭扰马头、钟离等地。刘铄只得婴城固守,一直坚守到战争结束,最终保住了寿阳城。
文学
刘铄诗才颇高,未及弱冠便仿效东汉《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形式,作三十余首《拟古诗》,被时人誉为“亚迹陆机”,梁元帝萧绎则称“胜乎士衡”。现存仅有《拟行行重行行诗》、《拟明月何皎皎诗》、《拟孟冬寒气至诗》、《拟青青河边草诗》四首,全为思妇怀远之作,大体表现的都是缠绵悱恻、哀伤欲绝的情感,较之陆机拟古诗,表现感情更加大胆直接,突破了《古诗十九首》质朴、浅近的风格,继承了其情景交融的特色,有些地方更显哀艳之风。
据《乐府诗集》记载,刘铄在汉乐府《相逢行》(亦名《长安有狭斜行》)中单独选取最末六句,自创新题《三妇艳》。“艳”是魏晋大曲中的音乐术语,指置于乐曲之前的序引之曲。这一新题在当时未受重视,但在齐梁陈三朝却备受文人的喜爱。文学大家如王融、萧统、沈约、王筠、吴均、刘孝绰、陈叔宝、张正见等,都争相摹仿。
刘铄的整个青年时代都流连在日享尊荣的贵公子的得意生活中,因此早期许多诗作体现出的都是悠然自在的贵族公子的生活情态和心态,诗风轻巧灵动。但后期经受丧乱,诗作往往多身世之感,且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刘铄与刘骏、刘宏并列,并评价称:“孝武诗,雕文织彩,过为精密,为二藩希慕,见称轻巧矣。”
书法
刘铄工于书法。唐代书法理论家窦臮在《述书赋》中列举南朝宋二十五位书法家,其中皇族刘氏共有刘铄与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孝武帝刘骏、明帝刘彧、海陵王刘休茂六人。他评价刘铄的书法称:“南平休玄,笔力自全。幼齿结构,老成天然。比夫鸟在鷇,龙潜泉。符彩卓尔,文词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