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现代农机装备收割机,不仅体型大,作业幅宽可达6.8米,还应用了高新科技——在完成小麦和油菜等作物收获后,计算机自动生成产量云图,农民可以根据云图直观地判断土壤肥沃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土壤施肥,以提升土壤产出率。”在工科驾驶场地,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院长廖庆喜头顶烈日,开展“新工科”入学教育专业导学课。每年迎新季,工学院都会组织开展“新工科”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帮助新生扣好“大学的第一粒扣子”。

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指引,着力围绕“领、导、融”,培育了大批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下功夫,强化学生思想引领

“初入校的学生如同矿石,在经历大学四年学习之后‘铸成钢锭’,社会与研究生生活将对学生们进行‘热处理’,扛得住‘淬火’就做最硬的钢。”工学院教师万强以“热处理工艺”寄语学生。以万强为代表的工学院教师将专业课作为学生价值引领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我们以打造‘金课’为导向,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学院自2020年启动“课程思政”创优行动计划,分批次建设思政元素丰富、育人成效明显的“课程思政”优质专业课程,形成“大国制造与中国自信”等系列课程思政示范课。

“最近学习怎么样,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作为本科生导师之一的李善军常常抽时间与本科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学院的“红色导师”与本科生导师、班主任共同深入学生,导学习、导规划、导人生。本科生导师宗望远谈到,从导“学”走向导“育”,老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人生成长导师”,要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筑牢理想信念基石。

不仅如此,工学院还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委委员与发展对象谈话制度、党政班子成员下班制度和师生党支部共建制度,积极开展“三联三助,师生同创”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推动教师党员领航育人。

做文章,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终于成功了!”工学院机械创新实验室里,一只五彩斑斓的仿生“孔雀”缓缓开屏,学生们纷纷欢呼雀跃,这是工学院教师陈红指导的学生队伍备赛2022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场景。日常生活中,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泡”在实验室,共同头脑风暴,合力研究实验思路,打磨实验方案,完善实验细节。

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工学院积极开拓创新,在“导”字上做文章,强化第一、第二课堂建设,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学院积极推进科教协同,将教师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新技术、新装备等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有效对接课程知识点,优化充实课程内容。

“考试开始,第一个科目:倒拖拉机入库。”这是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现代农业装备综合训练课考试现场的一幕,学生需要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装备,完成各种田间作业动作。其中,部分农机装备由工学院师生自主设计研发。

不断强化产教融通,学院建设“网络+教室+实验室+工厂企业+田间地头”的课堂模式。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学生揽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奖项700余项。

抓育人,丰富五育实践载体

“我们赢了!”“我们是冠军!”,工学院时隔三十年同时问鼎“狮子山杯”三大球冠军的消息传遍了各大师生群、校友群。学院历来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工学杯”系列运动赛事,将“同台竞技、师生融乐”化为常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对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有设计制造产品的能力,更要有设计创造艺术品的素养。”工学院教授廖宜涛表示,工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数控加工、3D打印等工科课程中融入艺术教育,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产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

不仅如此,工学院还积极推动“勤读打卡”“师生共读”等活动,二十四节气柱旁,凉风习习的南湖之滨,静谧的图书馆回廊里……工学院师生在五平方公里的山水校园中,阅读《艺术与科学读本》等优质书籍,让“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书香学院”氛围深入人心。

注重设计“异曲同工”毕业巡游活动,为毕业生奉送的厚重毕业礼,激励着毕业生传承弘扬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巡游队伍中,师生手持“筑梦工学”“大国重器”等字牌,感悟使命的召唤。毕业巡游活动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生动活泼的“思政课”、独具特色的“艺术课”和最后一堂专业“实践课”。(记者 程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