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人们历来认为:秦兴于法家,亦亡于法家。

如陆贾就认为:“事逾烦而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


【资料图】

制度说的代表有班固和萧瑀等人。

《汉书》有言:“秦讪笑三代,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无骨肉本根之辅,外无尺土籓翼之卫”。

唐朝初年的萧瑀也认为“三代封建而长久,秦孤立而速亡”。

黄宗羲也认为,自秦以来,有乱无治,甚至夷狄灭国,“是废封建之罪也”。

明末清初直到近现代,学者们对制度日益关注,而且重点不在于思考秦亡,而是一般性讨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眼光也不再局限于分封建和郡县制。

当代有的学者则借用考古学及新出土的简牍材料不断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从而得出不少新的认识。

1、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的有:

赵昆生从秦朝的社会控制指导思想角度分析,认为秦王朝的失误就在于没有完成社会整合中的规范化和秩序化。

其根本就是没有建立统治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和谐机制。

李慧娟认为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而法家思想崇尚残暴,推崇权术,实行君主专制,严刑峻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至秦朝灭亡。

而徐卫民撰文中纠正了法家思想导致秦朝速亡的传统说法, 认为秦的速亡是秦始皇过度的赋税徭役和用人不当造成的。

2、从阶级斗争的观点上分析的有:

李治亭等学者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激化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3、从制度方面分析的有:

我纠错措施,专制权力膨胀,促使秦统治者统治人格发生裂变,逐渐背离法家治国理念,这些偏差导致秦朝许多重大政策失误,导致秦二世而亡。

高专诚试从秦朝的政治革新和法治建设与秦朝的行政管理和法律实施的比较中做出一种新的分析。

宋立恒认为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中的“急政说”提法是有道理的, 与“急政说”的不同所在,认为统一后的秦王朝所以“急政”, 是建立和维护新型的社会体制别无选择的选择。

4、从其他新角度分析的有:

刘润堂从新的角度分析说:秦统一六国后,迅速统一行政体制,文字、货币、度量衡。

这些举措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这些措施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激起了人们的反抗。

简单的说,学者们多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来分析,都说得很有道理,但是这些观点中,暴力执政说肤浅而实在,制度说最深入,却不着边际。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只能是一些正面经验或反面教训,很难有深层的思想觉悟。

我认为,要探讨秦朝灭亡的原因就必须从秦末的政局中去观察。

我这里说的“秦末”,指的就是秦始皇死亡(公元前210年)到的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的时期。

在这短短的几年中,是秦朝多年在各方面积累下来的灭亡因素的总清算的时期。

秦朝末年的政局的发展是按着两条线索发展的。

一条线索是封建统治阶级与残存六国旧贵族势力的对立斗争,同时还有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分裂矛盾。

最后使得当权的贵族大地主集团的势力失去了支持者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孤立地位,不得不被起义浪潮所淹没。

另一条线索是由全国性的农民运动所引起的社会危机,使统治阶级陷入了混乱,加上贵族大地主的残暴统治,使社会的中下层等级陷于破产和流亡。

秦朝的最高统治者成为了政治上的“独夫”,一部分政治势力离开了他,甚至以部分势力转向了起义。

当然也有一部分势力对“独夫”和起义势力保持了中间观望的态度。

二:秦朝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原六国后代,六国旧贵族势力反秦

秦王朝自从它建立开始,就面临着两对突出矛盾:

一是农民与地主阶级及其封建朝廷之间的矛盾。

二是统一的封建国家与六 国旧贵族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前者是公开的基本矛盾,后者是以前者为掩体的潜在矛盾。

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王朝的对立,在某些时候和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超过了基本矛盾。

它的斗争形式,是利用并混淆基本矛盾,发泄自己的仇恨。

两对突出矛盾的斗争起点是一致的,即都是要推翻秦王朝。

但是,它们的终点根本不同。前者旨在推动历史前进,后者是图谋恢复旧贵族失去的统治天堂。

秦王朝是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灭六国只是剥夺了六国统治者的统治权,但是并没有消灭他们残余势力。

秦始皇曾经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防止六国旧贵族分裂割据势力的反扑。平毁六国军事要塞,征收全国武器,“销以为钟练,金人十二”。

秦对战败的六国旧贵族势力的态度表现出的是一种征服者的优越感,并未进一步做疏导、改造工作,没有能够消除他们积恨,化解消极因素。

三:封建君主滥用权力,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第一,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权力和利益分配上的矛盾。

秦朝的政权本质上仍然是家族政权,通过建立垂直的政权体系,把国家管理变为皇帝直接负责制,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中。

秦始皇贪权、集权,把所有大权都抓在自己手中,既不实行分封,也没有适当分权,不仅引起整个统治集团的不满,而且连他的家族都与他疏远,呈现出孤立无辅、离心离德的态势。

第二、秦二世胡亥矫诏纂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秦始皇统治晚期社会矛盾已经激化,那么其继立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修正或改变不利于统治的方针政策,缓和社会矛盾。其次是协调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加强统治力量。

四:文化专制,激起知识分子的反抗

秦统一全国之初,丞相李斯即对秦始皇说,一般人总是根据过去的典籍记载来攻击现时的政治,散布不满言论,这对统治极为不利,必须严禁。

他建议把可以作为诽谤朝政的理论根据的书籍,一律焚毁。秦始皇接受了他的建议,下令焚书。

焚书之后, 一般儒生对秦始皇的这种做法极为反感和不满,暗地里多有非议。

秦始皇对儒生的不满和批评非常震怒,认为他们妖言惑众,于是在焚书的第二年,将460个儒生活埋。

秦朝的文化专制使战国开始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蓬勃发展的局面遭到摧残,使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严重戳伤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积极性,阻塞了言路。

知识分子对秦王朝的统治丧失了信心。国家已经外强中干,而无人敢言。殊不知这仅 仅是防民之口,却未防民之心,甚而使人民积怨更深。

并且,这一文化政治对知识分子的打击尤为严重,激起了士人的极大不满。

这些知识分子在后来的反秦灭秦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民心尽失,民众反秦

战国时期,连续数百年的兼并战争给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的统一,使广大百姓看到了过太平日子的希望。

但是,秦王朝建立后,不仅未让国家和人民经过必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而且马上在这凋零、残破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和劳役征发人民不愿接受如此重的赋役。

统治者便通过严刑峻罚来推行, 史称秦法多如牛毛而密如凝脂,对民众处处约束。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秦朝刑罚严酷并实行连坐,以至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因施行劓刑,而“劓鼻成车”。

在全国百姓的受刑范围上,秦朝是空前绝后,在施刑的残酷程度上,也是令人瞠目。

六:结束语

有评论提出一个客观的原因,“经过几个世纪的血腥战争,当秦突然从诸侯国发展成帝国时,它承担的任务太多,根本不能在如此短的时期中完成。”

并提到了《史记》中记载的粮食价格,暗示当时的经济几近于崩溃。

秦虽然征服了六国土地,但是并没有征服六国民心,六国被灭得不服。

这一点楚国尤其明显:“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秦始皇统治时期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就不稳固,秦朝末年只是各种矛盾冲突的总爆发时期。

在秦朝末年,如果统治者根据当时的国内政治环境能及时调整统治策略,即安抚六国旧贵族,休养生息,爱惜民力,皇位正常接班等等,那么秦王朝的统治也许真的可以从一世乃至万世。

但是历史是没有假设的。

秦末统治者放弃了这个修正错误、缓和矛盾的机会,而是对待六国旧贵族势力采取高压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治,对人民狂征暴敛,严刑酷法,滥用民力,导致民心尽失。

秦末统治者的种种倒行逆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失去了各种势力的支持,统治者成了 政治上的独夫。

凡此种种,秦二世而亡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