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宦官和太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宦官和太监根本不是一回事,为何两者常年被人混淆?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因为宦官、太监在历史当中所扮演的极重要角色,因此史书上经常能够看到两者的身影。在纵观历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当一个王朝发展到末期的时候,很容易会出现宦官专政,或是太监乱权的情况。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权力的争夺,向来是成王败寇。对于需要自己的皇权高度集中的帝王来说,和有可能对自己的位置造成威胁的有威望的大臣、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相比,陪伴在自己身边,侍奉自己的宦官和太监,表面上看没有那么大的威胁性。


(资料图)

宦官和太监本来不是一回事,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开始将太监这一官职加诸到所有宦官身上,于是宦官和太监就变成了同义词。两者会被混淆,一来是历史的发展,二来,也是因为讲述清朝的各类影视作品的大量输出。

宦官由来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得男性奴仆。”宦官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星座有关,最开始的时候,当宦官并不是必须要进行生理阉割的。完全使用阉人来当宦官,是从东汉才开始实行。当时宫内女眷逐渐增加,为了防止混乱情况的出现,便开始完全使用阉人。

“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宦,是星座的名字,帝座,也是古代星官的名字,含义为,天帝坐的座位。帝座由一颗星星组成,而宦者由四颗星星组成。宦者的四颗星星,刚好位于帝座这颗星星的西南一侧。在《晋书》当中有记载,宦者这四颗星星“侍主,刑馀之人也。”

刑馀,指受过肉刑,形体上有所亏损的人。因为从东汉开始就全部使用阉人来当宦官,所以在《晋书》当中描写宦官的时候,直接表示,宦官就是在入宫之前受阉的人。宦官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宦官。

在《周礼》当中,对于“各种职衔的宦官的人数、职掌”就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记载。

在这一时期,宦官的数量并不多,其本身只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承担的任务是“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这一职位本身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但因为其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很容易得到参与政治的机会。

宦官侍奉的人是封建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其职位所具有的能够长时间陪伴在最高统治者旁边的特殊性,使得宦官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对统治者产生影响。在周围权势的影响和部分宦官对于权力财富的向往驱使之下,部分宦官甚至会参与政治,对朝局产生影响。

早在春秋战国期间,寺人貂等宦官就参与到了统治者的政治争夺战争当中。寺人貂原本是齐桓公的宦官,因为其主动自宫以示忠诚,所以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

当时,管仲曾经在临死前劝齐桓公,“竖刁(寺人貂)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即寺人貂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可能忠君爱国。

管仲的劝告在后来成了事实,齐桓公晚年重病,寺人貂直接派人将齐桓公禁锢在高墙之内,不准人进入高墙,到了冬天,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其尸体在床上躺了67天,都没有人收葬。寺人貂只顾着杀群吏,立公子无亏当国君,无暇顾及齐桓公的下葬。

太监由来

“(清初)设立十三衙门(名为“二十四衙门”)统管太监事务。”太监一词的出现要晚于宦官。在隋唐时期,辽代内有出现“太监”这个词。

在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其实行南北两面官的制度,将后晋的整套汉族官制带到辽朝,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方针,“确立了辽朝“南北兼制”的政治体制。”耶律德光的这一做法,成功使得辽朝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民族官制。

对于辽南地区,依照唐朝制度实行官职,但对于原本掌管财称库藏的太府一职,则改寺为监,即太府内当差的人的官职,从原本的太府寺改为太府监,主要管理“国家财用钱谷出纳及宫中各种财物用度。”这一职位当中,主管为监,和少监,即太府监和少府监。

这种是普通的官职,并不需要进行生理阉割。在明朝时期,宦官和太监这两个称呼开始逐渐融合。明朝时,实行的是二十四衙门制度。二十四衙门指的是明代宦官们侍奉皇帝即皇帝家族的一个机构,二十四衙门内又设置了“十二监、四司、八局。”

二十四衙门内的主管太监并没有规定必须要使用宦官,其中十二监指的是管理皇室内务的十二个衙门,每个衙门设置了掌印太监这一职位作为主管。即太监这个词语的意义,是主管的职称。

因为含义特殊,所以只有地位职权较高的才能称为太监,地位普通的只是宦官,并不能被称为太监。

两者混淆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统称。”清朝时期,将所有宦官统称为太监,至此,太监和宦官就变成了相同的意思,太监不再单指官职,而是变成了所有宦官的统称。

清朝沿袭了明朝治理宦官的二十四衙门制度,但在这之上又做了一定的改变,将人数大幅缩减,将原本的二十四衙门改成了十三衙门。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清朝设立了较为严苛的宦官制度,一旦宦官犯法,“内务府可先拿后奏。”

实际上,无论怎么从制度上进行制约,宦官其职位的特殊性,就使得其存在难以和政治脱离关系。在明朝末期,思想家黄宗羲曾经表示过,阉宦之祸,在历史上追寻汉朝唐朝宋朝的时候都能看到,但这些都没有明朝这么猛烈。

明朝时期,宦官集团掌握的权力非常大。因为明朝后期,许多皇帝经常很长时间不上朝,这个时候,宦官就能够趁机篡夺许多政治权力。

本来朝廷大事,是先由内阁用蓝笔“票拟”之后,再交给皇帝,用朱笔“批红”的。但在皇帝长时间不上朝的情况下,批红一事,就落到了内监身上。

明朝时期,太监甚至能够掌管一定的军事权力,其在“军事上掌握“监军”之权。”除了政治、军事之外,太监连司法权力都有涉及。明朝的宦官掌控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其执法时甚至能够凌驾于三法司之上。

在政治、军事、司法的全面掌控之下,明朝末期的宦官就拥有了空前的权力,甚至于可以干涉统治者的选拔。明朝末期的部分统治者正是由宦官推举上位,为了能够保存实力延续生命,部分统治者不得不韬光养晦,主动示弱,来让自己获得被宦官青睐的机会。

小结:

“(太监)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都曾出现过相似的角色。”皇权的高度集中,势必会导致宦官这一类似职位的出现。其存在,在侍奉统治者及其亲属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减轻了统治者的压力。

宦官和太监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是一回事,两者一个是从家臣分化而来,逐渐发展成必须要生理阉割。而太监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种官职,从宦官的最高地位的称呼,逐渐变成了所有宦官的统称。两者被混淆,主要是因为清朝将宦官统称为太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