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过年在家,家乡人暖似“一团火”,节后复工,安心奔赴岗位做好“满天星”。在天津市蓟州区民政局社工站,千名社工在春节期间为乡村留守老人、儿童“忙年”。蓟州区社工指导中心带领11个街镇社工站、403个村(社区)社工室,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百姓服务,给外出务工人员保障“家乡后院”。

一灶乡间柴火,一笼五谷芳香,指引着外出务工人回家的方向。蓟州区东二营镇始建于唐,相传唐太宗征东时曾在此驻扎两个营盘,称二营庄。民俗传统下,整个农历腊月和正月,家家户户都在忙年、过年。淘米磨面,蒸饽饽、蒸年糕,家家户户春节期间必做当地“打碗儿”(俗称“年蒸”)。这既是庄户人家过年的一种风俗,也是年终显示家底的一种比拼。房屋宽敞明亮,但家中年轻人或还远在他乡。东二营社工站在年终岁尾,对各村村内低保特困、空巢独居老人等困难群体入户探访,过年期间老人的起居饮食也成了社工们牵挂着的事儿。

天津市蓟州区东二营镇社工站的志愿者们为村里老人们准备“年蒸”过好暖心春节。

为解决乡村困难老人群体的实际问题,东二营镇社工站特别开通了“暖冬热线”来保障疫情当下的春节期间老人们的需求。从农历小年开始,组织村里的志愿者、村委们,掀起热气腾腾的“硒乡有爱千户情 二营情暖百叟心”爱心年蒸活动。“爱心年蒸小分队经过周密准备,采购好各项物资,准备好工具。各村都会由两三位能干又热心的妇女,提前和面发酵。”天津明德社工事务所相关负责人王慧介绍,为了保证纯正的口感,蒸馒头用的是房前屋后存放的木材。志愿者们全上阵,烧火、制作、出笼、洗笼布,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大家一边搓着馒头剂子,一边嬉笑着互相打趣,一年来的酸甜苦辣,田头村尾的见闻故事,让在场的社工、村委和志愿者们仿佛一家人在忙年。

天津市蓟州区东二营镇社工站的志愿者们为村里老人们准备“年蒸”过好暖心春节。

热气腾腾的白馒头、菜肉包子、豆馅儿馒头出笼了,白白胖胖地躺在高粱秸秆编的笸箩里,晾凉装袋,分发到各个老人家里。当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无论是退役的老兵,还是独居的老太太,空巢的老两口,拿到热气腾腾的馒头,都会紧紧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社工们和志愿者们一起剪的窗花,让村里寂静的小院红火起来,热闹起来。年蒸志愿者小分队每天从早上3点半到忙到晚上7点,忙忙碌碌,热气腾腾,共加工将近400斤面粉,蒸制1000多个馒头,慰问了80余户老人。

旺盛的柴火,腾腾的热气,层层叠起的蒸笼,蒸腾着过年喜庆的气氛,志愿者们的红马甲让老人们和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看到了新农村新生活美好的希望。“我们形成了区有指导中心、街镇有社工站、村(社区)有社工室,全区社会工作三级网络全覆盖体系,为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探索实践路径,实现了服务群众的零距离。”蓟州区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王省奇介绍,为推动蓟州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全区社工站结合当地需求,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的方法步骤,扎实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志愿活动。其中包括“小小议事员”让儿童参与村庄管理、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比赛(陪伴儿童共成长)、帮助乡村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解决了“数字难题”“快乐耆年”村庄空巢老人社交小组活动、协助滞销农品销售等多种活动。

春节过后,蓟州区“红色解忧团”为乡村老人、儿童做好全年自治服务。为进一步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激发村庄自治活力,蓟州区组织乡镇内老党员、老干部、退伍军人、教师和普通群众成立了“红色解忧团”社会组织。在“红色解忧团”的帮助下,村民顺利解决了许多内部矛盾与问题,包括乡村道路维修,出入口车辆管理、人员疏导、疫情防控的宣传和巡逻工作等。这支正能量满满的居民队伍,纾解了乡村管理的压力,真正成为值得百姓信任的“解忧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