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没有气壮山河的誓言,只有三十多年如一日的陪伴。“照顾好他。”——只因这句承诺,雷明春一家四代人爱心接力,照顾非亲非故的聋哑老人36年。在浙江省松阳县,这则故事温暖了寒冬中的许多人。
灯塔村是松阳县大东坝镇唯一的少数民族村,1987年,退伍回乡的雷明春与同村姑娘雷文凤喜结连理。没想到的是,婚后第一件事居然是让他迁户到本村一家残障贫困户家,照顾一对母子的生活。
20世纪50年代,位于大山中的灯塔畲族村土地贫瘠、村民生活贫困。村民蓝宝花夫妇体弱多病,独子雷延德因病致残,家里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温饱都成问题。雷文凤的爷爷雷陈高作为邻居,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此开始了30多年的“结亲”故事。
(资料图)
因雷家长辈年岁渐长,心有余而力不足,雷明春与雷文凤结婚后,雷陈高希望正值壮年的孙女婿能够入驻蓝宝花家,继续照顾他们。刚开始,雷明春有些犹豫,但当他看到满头银发的蓝宝花在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颤颤巍巍地做家务,又聋又哑的雷延德又不停地朝他比划时,他心里一酸,便向爷爷承诺,一定会照顾好他们。
“那个时候,为了照顾宝花伯婆母子,明春不顾自家反对,和我一起住到伯婆家,她家什么也没有,唯一的一张床还是我们自己带去的。”雷文凤回忆说。年迈多病的蓝宝花和沟通不畅的雷延德都需要悉心照顾,小两口毫无怨言、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他们,雷明春更是成了“一家人”的顶梁柱。
1993年,蓝宝花去世,只剩又聋又哑的雷延德,有人悄悄地向雷明春建议,雷延德家徒四壁,身患残疾,还是送他去敬老院,省得将来多个累赘。雷明春却在料理完后事后,直接将雷延德迁户到自己家中,并接至自己新建的房子里一起生活。
36年的朝夕相处,雷明春已能读懂雷延德的每个眼神和动作。大家常常开玩笑地说,雷明春既是他的“儿子”,也是他的专职翻译官。有次,雷延德上山割草时被蛇咬伤,被发现时已中毒严重,腿肿得像冬瓜,神志模糊,生命垂危,“咿呀咿呀”比划着,像个三岁小儿般无助。
雷明春心疼地直掉眼泪,一边抚慰雷延德,一边紧急将他送往医院救治。住院的半个多月里,雷明春夫妇轮换守护,日夜照看,不知情的病友们连连夸赞夫妻俩真是孝子贤媳,雷明春只是笑而不语。
2021年,雷明春调往县城工作,却不嫌麻烦地每天回乡。面对同事的不解,雷明春开玩笑地说,家里有宝。那个“宝”就是每天站在家门口望眼欲穿等着他回家的雷延德。这种家风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每逢节假日,雷明春远在宁波工作的儿子雷煜阳总是拖家带口回到老家,并主动照看雷延德。
在雷煜阳的记忆里,这个伴随他长大的“爷爷”虽然听不到任何声音,但他还是喜欢和他说悄悄话,雷延德常常“听”得入迷,不住发出咿呀声,像是认同,更是亲人间的暖心交流。看到儿子的表现,雷明春欣慰不已。
两个少数民族家庭的缘分由此持续至今,毫无血缘的两家人处成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如今,雷延德年近耄耋,生活自理能力严重衰退,雷明春夫妇在照料生活起居上更加细致,饭菜要煮得软烂、地面不能太光滑、天气冷热要随时关注。
雷明春一家四代人的“爱心接力”故事诠释着人间自有真情在,深深感动周围人。“明春两口子真是世上难找的好人啊,延德真是有福气。”“明春一家家风特别好,他们的儿子也特别有孝心。”每当提起雷明春,村民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作者:包成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