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2021年6月以来,安徽省池州市选派了第八批共307名干部扎根乡村。为更好助力这些选派干部在政策惠民、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等方面干出实绩、抓出实效,池州市探索出“三答”机制,包括“涉农政策精准解答、服务保障快速应答、聚焦发展引导竞答”,最大程度服务保障选派干部更好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
(资料图)
涉农政策精准解答
“基本农田除了种植水稻、油菜外,能否发展莲藕种植和黄精种植项目?”青阳县杨田镇黄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王国辉问道。
“基本农田上种植油菜可以采取稻油轮作的方式进行,但如果种植莲藕和黄精等多年生农作物,将很难达到‘耕地上每年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的要求,因此,不建议。”池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四级主任科员高飞在第六期乡村振兴大讲堂上这样解答道。
选派干部一直在机关部门上班,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对涉农政策理解、把握不够精准。对此,池州市建立了“基层有需求、部门来服务”政策解答机制,全力破解涉农政策供给端和需求侧信息不对称难题,定期向驻村工作队发放政策解答需求问卷,将征集的涉农政策需求分门别类梳理,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逐一反馈。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更是重要一环,各单位业务专家“面对面”讲解,帮助选派干部熟练掌握政策、运用政策。目前,池州市已连续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6期,25个市直部门解答政策咨询问题475个。
服务保障快速应答
“为身残志坚的金继安申请电动轮椅已送户安装,脱贫户金小平家中2500公斤瓜蒌子也已售罄,多年前被山洪冲毁的沿河坝景观道路的修复项目也有了着落。”东至县洋湖镇泥黄村驻村工作队长张胜斌发了这样一个朋友圈。
东至县洋湖镇泥黄村驻村工作队为残障人士申请了电动轮椅。
“我们村主要以种植葛根、销售葛粉产业为主,葛粉的销路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开始,我们自己帮忙线上线下销售,虽然有效果,但不明显。后来,想起借助选派干部‘三答机制’的东风,我们将葛粉销售问题作为应答需求上报,经与诉求应答单位对接,成功将葛粉纳入消费帮扶活动名录,葛粉销路就此打开了。今年以来,已累计销售葛粉1.8万斤,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余万元。”贵池区乌沙镇灯塔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家生这样感叹道。
驻村工作队都想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在争取惠民福利资源、帮助村民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却往往只能依靠自身人脉或选派单位支持。池州市通过做好“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工作,建立了服务保障事项快速应答机制,主动协调市、县职能部门和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对驻村工作队在服务群众、民生项目、生活保障等方面遇到的个性化诉求快速应答、限期解决。第八批选派干部驻村以来,市委组织部牵线搭桥,协调市、县有关单位解决选派村生产技术短缺、农产品销售等各类问题523个,落实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283个。
聚焦发展引导竞答
贵池区里山街道联盟发展让“黄精”变“黄金”;石台县小河镇组团发展硒米产业助力农民增收;青阳县杜村乡黑糯玉米“粒粒珍珠”串起“兴村”路……一个个项目主讲人在池州市第六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赛暨首届“村级联盟”大赛决赛上声情并茂推介本村发展项目,激烈角逐百万大奖。
青阳县举办第二届选派干部“擂台比武”活动。
据了解,池州市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内容为竞答“题目”,搭建“赛马”平台,连续6年举办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大赛,明确由选派第一书记或村党组织书记登台竞赛路演,比工作思路和发展实效。大赛的举办不仅为各地选派干部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也为村集体项目发展争取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以来,共有91个选派村参赛,36名第一书记进入决赛,累计获得支持资金300多万元,带动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93个。各县区也通过举办“擂台比武”,让选派干部在擂台上“亮剑出招”“一决高下”,发现并选树了一批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典型,激励着全市广大“三农”工作者在强村富民的道路上奋斗不止、阔步前行。
作者:周正宇 洪亮 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