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有个鹤山坪,鹤山坪上有保坪,保坪村里风光好,乡村旅游正时兴。”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旋律,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的乡村大舞台上,村民唱起《十里春风保坪村》村歌,台下的村民也乐呵呵地一同和着节拍一边鼓掌一边跟唱,一曲之后,村文艺队又奉上打腰鼓、广场舞等精彩节目,现场掌声、喝彩声、欢笑声一片。
在“中国花椒之乡”先锋镇,像保坪村这样,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村歌。以先锋镇为代表,江津区坚持以乡村“铸魂”为抓手,在各村(社区)实施一部村史激发治理能量、一首村歌唱响时代新风、一台村晚比拼文明新貌、一支文艺队伍提升治理活力、一个文化广场构建治理阵地的“五个一”工程,创新“以文促治”乡村治理模式,鼓励村民形成“我的乡村我来治理”的参与意识,实现由反应式管理向参与式治理的转变,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相关资料图)
以文化人,把时代新风“唱”出来
“妈妈,我们学校有校歌,那你们村有村歌吗?”两年前,保坪村党委书记代小月还在香草村任职,8岁女儿正哼着校歌,突然的一句提问,让代小月灵感乍现,“如果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唱着自己的村歌,那该多么自豪!”于是,她联合村里退休教师写下了先锋镇第一首村歌——“金黄柑橘甜又爽,颗颗花椒扑鼻香……”
歌有了,刚开始村民却不愿学。代小月一边用广播动员、循环播放村歌,一边寻求区文化馆的帮助,让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教唱。“唱着唱着,我就发现大家采花椒时在唱,摘橘子时在唱,慢慢地,村民都被感染带动起来,排练厅也从刚开始只有一人,到后来挤得差点站不下人。”
结合各村(社区)特色,以村规民约、乡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村歌由此迅速在先锋镇推广开来。“村干部、文艺爱好者、老党员、乡贤和学校音乐教师等都加入了创作队伍,全镇10个村实现每村一歌。”先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章军说,村歌唱出了自豪情、归属感,更唱出了时代新风。
“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聚在一起搞一些文艺活动,除了唱村歌,还会跳舞、打腰鼓、演小品、说相声。”今年73岁的施朝秀是保坪村鹤之韵文艺队队长,组织村民将文艺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和姐妹们一起打腰鼓,我就很欢喜!”今年已83岁高龄的施时桂是腰鼓队的一员,提到腰鼓,脸上笑开了花。保坪村二组60多岁的周敏第一次表演后舍不得卸妆,“以前从来没化过妆,没发觉自己还能这么美!”
目前,先锋镇活跃着11支文艺志愿队伍,创作本土文艺作品100余件,各村(社区)连续5年举办村晚,以乡村发展为主题,用歌曲、舞蹈等文艺形式把新时代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奏出来、唱出来、演出来。此外,各村(社区)还以历史沿革为主线,挖掘本村红色资源、非遗文化、著名景点、名人轶事以及建设成果等,编撰村史10部,守住“乡魂”、护住“乡根”、留住“乡愁”,传播乡土文化、传承乡风民俗,助力乡村治理。
以文铸魂,助乡风民风“淳”起来
保坪村新湾大院里,一场“院坝会”正在进行,村民推举的新湾大院院长施朝秀与15户村民代表拉家常、问冷暖,排忧解难,讨论村规民约,倡导文明风尚,齐心共向发展。
“保坪村里有‘九院九景’,而胡家岗大院以家风家训为主题。”先锋镇宣传统战委员王顺琴介绍,这正是“五个一”文化工程带来的新成果和新风貌。
像胡家岗和新湾大院这样,以自然村落为基点,每30户左右设立“大院”,保坪村将全村划分为30个大院,推选乡村“五老”、新乡贤等任“院长”,院长协助农户提炼制定家风家训,组织党员群众建立“萤火虫夜间巡逻队”,发动在家农户、社工等成立清洁队。同时大院还设置“讲理坝”,将纠纷淤堵等化解在村民熟悉的院落中。
这样的“院落制”细化治理单元、缩小治理半径,破解村大面广治理难题,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的有效方式。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教化、形塑和熏陶作用,传承农村耕读传世、仁爱孝悌、克勤克俭、敦亲睦邻、笃实诚信、守望相助、谦和好礼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守护好中华文化之根。
在先锋镇,已建起讲理坝118个、文化小广场11个,成为村民讲理说事、民主协商、理论宣讲、文体活动的和谐邻里空间,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达200余场次,有力发挥了文化阵地凝聚人心和引领群众的作用。
保坪村党委书记代小月说:“渐渐地,村里吵架的少了,宽容的多了,涌现出不少好婆婆、孝顺媳妇等文明之星,家风更盛、村风更正、民风更淳了。”
以文促治,让乡村生活“美”起来
“乡村治理,村民是主角。‘五个一’工程实施过程中,村民代表、老教师、乡贤等在走访调研、组织活动、发掘村史等方面都发扬了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刘章军说,“五个一”工程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着力点,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以小切口,推进大治理,‘五个一’工程是典范。”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乡村振兴局副局长贾怀军表示,先锋镇各村(社区)搭文化台、唱文化戏,探索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治理有效经验,全区正进一步建设经济庭院、文化大院、服务大院、美丽家院,打造各具特色的“津彩大院”。
“以文化人,以文促治,先锋镇的‘五个一’工程,是重庆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重庆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紧扣“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坚持共建共治共富共享理念,创新乡村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让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活动在集体中、组织扎根在基层中,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好组织引领、社会服务、民主参与。在“五个一”工程的推进实施中,通过多样化的文化项目,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培养乡村共同体意识,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我的乡村我来治理”。
“通过‘五个一’工程,先锋镇构建起协同式治理、服务型治理模式,促进乡村善治和全面发展。”刘章军表示,先锋镇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增强群众文化自信,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吸纳乡贤、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形成强大治理合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抓好文化旅游新业态,特别是通过“椒乡之歌”村歌大赛、“花椒BA”球赛等文化体育活动搭台,唱好乡村旅游大戏,切实促进了经济效益提升。2022年,先锋镇GDP实现24.19亿元,各村集体分红33.26万元。
作为先锋镇保坪村人,施朝秀对现在的生活很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用她话说就是“住在乡间美景,过着城里生活”。
漫步于保坪村宽敞整洁的乡间道路,漫山遍野的九叶青花椒树扑入眼帘,微风拂过,空气中氤氲着花椒独特的清香。郁郁葱葱的花草苗木包裹着青瓦黄墙的村落民居,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里的蔬菜瓜果也成了别致的景观。休闲广场、健身院坝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乡村图书馆、咖啡馆、悬崖游泳池……一幅村净、景美、人和的“和美乡村图”徐徐展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