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从沪蓉高速荆门西出口下高速,沿荆门环城快速路行驶约一公里,道路两边卖瓜摊点和大棚设施便映入眼帘,不少瓜农直接打出“双井西瓜”的招牌,切开一个品尝,皮薄肉脆、甘甜爽口,这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双井村的致富宝。


(资料图片)

双井村党支部书记刘伟向记者介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西瓜,设施栽培近万亩,带动周边2万亩,是远近闻名的“西瓜村”。2011年,“双井西瓜”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8年,双井村因西瓜产业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如今,村民靠种西瓜发家致富,初步实现“4个2”,即亩产收入超2万,户均200万存款、2套房、2台车。西瓜老产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双井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小拱棚”变“大尖棚” 宜机化促进农业生产

2006年,在外做了几年水果生意的退伍军人刘伟决定回到家乡种西瓜,当时的双井村因交通不便等原因还是省级贫困村。在当地农业部门的支持下,为了与其他露地西瓜主产区错开季节上市,加上当地倒春寒和梅雨的影响,刘伟一开始就采取设施栽培方式。

2008年前后,村民种瓜用的主要是毛竹小拱棚,后升级成5米宽的水泥骨架大棚,水泥固然更坚实牢靠,但对于需要在棚里劳作的瓜农来说,头、手碰到水泥杆上受伤是常有的事。

2014年,荆门市政府出台设施蔬菜以奖代补政策,种瓜设施又陆续更新换代成8米宽的钢架大棚。转折发生在2018年初,一场大雪压垮了全市9000多个棚。“当晚,村民们从床上爬起来,一边扫雪,一边看着大棚塌。”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付祖科回忆道。

天灾教训是惨痛的。这也引起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别之龙的重视。他多次来到刘伟西瓜合作社,指导农户进行设施结构宜机化改造,适当缩小大棚跨度到7.3米左右,大棚肩高提升到1.7-1.8米左右,大棚顶高提升到3.3米左右。不仅能提高大棚的抗风雪能力,也适合土壤深松、深翻、旋耕等作业机械化操作。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四部委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中明确提到,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设施种植业,提高宜机化水平,有序推进产业提档升级。“设施大棚的升级改造加速了当地西瓜产业的发展。”付祖科表示,未来荆门还将在农业设施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瓜-稻-菜”轮作种植 钱粮双增效益好

种西瓜效益好,但西瓜种植需要轮作换茬是个躲不开的问题。不换茬则容易引发病害,造成减产,然而村里土地数量有限,换地种瓜很难实现,很多村民也不愿像外来种植户“追着太阳去种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经过实验探究,别之龙给出了答题之道。通过推广“瓜-稻-菜”轮作种植模式,春夏种早熟西瓜、夏秋种晚稻、冬种高油酸油菜薹,使土壤系统在不同季节间干湿交替变换,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了土壤结构。

“这样种出来的西瓜更甜,晚稻和油菜薹也很好吃。”刘伟告诉记者。大棚西瓜收获后在大棚上搭建防虫纱网,减少了水稻种植的农药用量,保证了水稻的绿色健康品质。高油酸油菜薹不仅能放到市场上卖,还能翻到地里作绿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十多年来,别之龙还多次带团队在合作社举办观摩示范会,引进多个抗病性强的西瓜和砧木品种,推广西瓜专用肥、西瓜嫁接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设施机械化耕作技术、小果型西瓜吊蔓栽培、西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助力双井西瓜地标产品提质增效。

据测算,双井村“瓜-稻-菜”轮作标准化基地每亩可产西瓜约6000斤,约1000斤晚稻,约800斤油菜薹,除去物料、人工等成本,每亩一季西瓜纯收入超过1.2万元,加上晚稻和油菜薹,每亩年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该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设施西瓜的连作障碍,而且实现了西瓜和粮食作物生产的有效衔接,还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是适合西瓜老产区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

城郊发展“瓜-稻-菜”的轮作模式丰富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近年来,荆门市积极对接部、省重点农业产业链,紧紧依靠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引进傅廷栋院士等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别之龙等专家担任荆门市产学研合作平台“农博士”,推进全市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棵菜、一枝花“六个一”工程建设,保障钱粮双增。

好西瓜卖好价钱 党建领航品牌建设

“不仅要让双井西瓜好种、好吃,还要好卖。”别之龙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刘伟牵头成立荆门掇刀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计划生产、采购农资、集中育苗、技术指导、品牌销售,分户种植”的“五统一分”经营方式。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社员从最开始的3户拓展到330户,获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理事长刘伟先后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村支部书记,推动支部建在合作社,党员聚在产业链,农民富在项目上。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双井村依托“双井西瓜”品牌在市场上持续走俏。“以前得自己把瓜拉出去卖,现在回头客多了,大车都能直接开到地里,批发商自己来村里收瓜。”西瓜种植大户张启兵告诉记者,在别教授的指导下,瓜农的技术是越种越好,他深感西瓜品质提升后,卖瓜的底气也更足了,“五一”节刚下地的瓜能卖到5-6元/斤,端午节批发价还能到1.8元/斤。

为加强“双井西瓜”品牌建设,双井村已连续多年举办西瓜品牌推介活动,引进北京大兴西瓜节的品鉴标准,评选表彰种瓜能手。并且加入荆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通过二维码信息化建设将西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清晰地展现给广大消费者。

“双井村西瓜品牌建设与党建领航、产业带动、科技支撑、特色发展、质量兴农分不开。”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园艺林学学院,荆门市农业农村局与双井村开展党建品牌联学联创活动上,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刚奇表示,将与当地一起共同探索以坚强有力的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和高水平的乡村治理道路,强化校地共建,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联合,发展联动,助力“双井西瓜”品牌享誉荆门、冲出湖北、走向全国。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肖长惜认为,双井西瓜品种好、品质好、品牌好,是名副其实的致富瓜。荆门用了十余年将“一颗小西瓜”育成“一个大产业”,充分凸显了久久为功培育农业产业的务实定力,也进一步证明了农业确实大有可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见习记者 胡燕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