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瞄准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坚持保护优先,推动工程与农机农技、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步改善黑土地耕地内在质量、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黑土“厚”起来


(资料图片)

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水稻种植户武凤斌种植水稻上千亩,他通过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持续提升水稻产量降本增效的能力。他说:“过去的地越种越硬,如今通过秸秆粉碎、机械翻埋等方式,地不板结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地肥沃了,水稻的产量也提高了。”

近两年,建三江分公司深入贯彻持续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是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的根本举措。通过抓典型、树标杆,对多年连作的地块,动员农户参与耕地轮作、休耕项目,采取倒茬轮作、休耕等农艺措施,让黑土地休养生息,让农田添“后劲”。2022年落实耕地轮作补贴面积20.23万亩。通过扩大秸秆还田、机械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浆还田等为主的黑土地保护模式,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目前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建三江分公司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工作,持续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既巩固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又让黑土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同时,分公司不断加快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田长制”等各项措施,15个农场有限公司制定“田长制”实施方案,并落实田长负责人,使黑土耕地保护责任到人头、到部门、到地块,坚决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赋予黑土地持久的“续航”能力。此外,分公司科学推进地表水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进一步保护地下水,为黑土粮仓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2022年,利用青龙山、勤得利、八五九灌区,实现春灌面积307.61万亩,达到设计灌溉面积的85%。

黑土“肥”起来

为有效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建三江分公司瞄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为黑土地“加油”。

每年秋收生产结束后,农技人员就开始土壤检测工作。“我们按照地号分布,以100亩为采样单元,每个单元按交叉方式或S形状取10——20个点位,混合制成样本进行检测,每个样本将获取6项数据,为配方施肥提供精准依据。”鸭绿河农场有限公司测土配方工作人员彭刚介绍说。通过对土壤中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供肥能力,以及土壤养分库变化,指导种植户科学施肥,确保土地养护更加规范、种植标准更加精细。

如今,保护性耕作模式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项重要技术路线,正让黑土地“重返青春”。

建三江分公司通过全面积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推广引进侧深施肥插秧机、智能探测器,感知土壤需肥量,实现施肥精准把控、节肥保土齐抓共管。同时,分公司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依托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院校及省内外科研院所资源优势,联合开展黑土耕地质量监测、黑土耕地保护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成果展示等“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不断增加土壤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截至目前,建三江分公司已建立覆盖15个农场有限公司全面积耕地的测土配方工作体系,通过数据整理分析数,及时掌握土质动态变化。2022年按检测数据向种植户发放施肥建议卡1万余份。

黑土“绿”起来

随着广大种植户黑土地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防控技术、航化植保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出现在田间地头,实现以点带面扎实推进黑土地得到保护。

建三江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李国俊说:“我们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农药减量措施,让农业生产动力更加强劲,水稻质量产量更有保障,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助推建三江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走上快车道。”

建三江分公司在推进黑土保护工作中,坚持走农业绿色化发展路线,大力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积极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立足深入开展废旧农膜与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处理,建立高效回收体系,在15个农场有限公司建立271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实行回收电子台账数字化管理,对覆膜地块开展田间地膜残留监测,去年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总量达到240吨以上,使肥沃的黑土地“净”起来。

通过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增施生物菌肥等多项技术措施来保护黑土地,取得了打通农田“大动脉”,疏通“毛细血管”的成效,让黑土地更黑更“有劲儿”。2022年,分公司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面积 3万亩,带动域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效推动“畜禽-有机肥-农田”等循环经济模式,前锋农场有限公司通过打好“四份五防一模式”组合拳,将污粪科学分类,这种由“有害”变“有机”的无害化处理方式,可为种植户提供1000吨有机肥,节省化肥200吨以上。

创业农场有限公司的“蟹稻共生”开启了优生态、重耕作新模式,公司采用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的高效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保护黑土地的同时,也实现了“以蟹养稻、以稻促蟹”的效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十四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建三江分公司将继续深化落实黑土地保护利用,按照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强黑土地保护与修复,用‘三江模式’让黑土地永葆生机,让‘中国饭碗’牢牢端稳在中国人的手中。”

作者:高鹏飞 葛艳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