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书中的那些瞬间,敦煌不再遥远
■作者以其独特的机缘和经历,孵育一种欣赏和解读敦煌艺术的新视角,从深邃博大、静穆沧桑的敦煌艺术中提取鲜活与亲近,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成长和情感建立共鸣
每当我们说起敦煌,既心向往之,又不免觉得其高远。在敦煌与我们普通人之间似乎需要某种联结,来促成彼此的互通。
(资料图片)
第三期“敦煌文化守望者”之一蒋理在敦煌学习、生活了40天后,写成了一部《敦煌守望四十天》(中华书局出版),以其独特的机缘和经历,孵育一种欣赏和解读敦煌艺术的新视角,从深邃博大、静穆沧桑的敦煌艺术中提取鲜活与亲近,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成长和情感建立共鸣。
视角
“敦煌文化守望者”项目是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每年在全球招募来自各领域的10名志愿者,在莫高窟进行体验式培训与上岗,参与莫高窟的保护与传承。相对于莫高窟的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400余身彩塑而言,40天远远不够,只能触及皮毛;但对于既非研究者又非专业保护人员的普通人而言,40天足以完成一段深入的文化旅行。这群“守望者”得以浸淫于敦煌的独特气息间,他们对于敦煌艺术,不再是惊鸿一瞥,而是可以从伤痕累累的石壁上感受岁月的侵蚀、风沙的磨洗、历史的沉淀和无声的回响。
“守望者”身上带着普通人的特质。在这本由日记整理而成的《敦煌守望四十天》中,既可触碰到历史的深邃、信仰的庄严,亦能感受到凡人心事。虽然讲述的是神秘洞窟、高渺艺术和悠远历史,但又在晦涩之处戛然而止,以生动的故事代替了历史溯源,以感受和体验替换了艺术解析,从而于古老的彩塑、壁画里折射出一种读者熟悉的亲近。与此同时,“守望者”又不同于普通人,毕竟他们曾那样切近地凝视过敦煌、与石窟有过“对话”,这足以穿过表层,见到常人所不能见,从目之所及看到心之所及。是以,这本书较之寻常游记更为深入,足以成为普通人打开敦煌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
解读
写敦煌,不易。若过于专业则枯燥,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若过于浅显则无味,毕竟敦煌是一处独一无二的存在。而这本书介乎两者之间,并配以近140幅图片,图文并茂。
书中对敦煌艺术的解读,有定识,亦有作者的独特体认。他从隋代420窟的《法华经变》中联想到展子虔“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风格,又在220窟的《帝王图》里,看出阎立本笔下王者之气的影响;他敢于奇思妙想,站在《狩猎图》前,他看见“突然,一只猛虎从密林中向他扑来。在虎爪就要搭上猎人肩头的一刻,骏马奋蹄前冲,猎人猛地扭身张弓,瞄准猛虎,利箭即将离弦”。他久久凝望45窟的“最美彩塑菩萨”,“恍惚间,有风轻轻吹起了裙裾,梅花飘飞,我感受到那种包容一切的平和弥漫开来”。不同于专业学者的严谨持重,作者对于敦煌,带着普通观众“初见”般的惊诧,他与莫高窟相逢,是无言的木石与生命之碰撞,两者互相点燃,于凝重间擦亮星火,“飞入寻常百姓家”,化作一种生动的能量。在那些瞬间,敦煌不再遥远。
“守望者”前期需做充分的准备,作者经过了三轮考核、两年等待,在此期间,他悉心查阅资料、恶补相关知识,他是带着大量历史、故事和传说抵达敦煌的,每到一处,又为它们找到了恰当的位置。见到三危山、宕泉河,他想起乐僔开窟;见到茫茫丝路,他想到“阳关三叠”和苍凉玉门关;他在61窟的《五台山图》中,回忆梁思成和林徽因寻找大唐佛光寺的故事;又苦寻鸣沙山和三危山的交会处,找到矗立千年的宋代华塔……阅读此书,仿佛聆听一场准备充分、富有学术性的讲解,既深入浅出,又妙趣横生,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敦煌文化的人,都能见到一个别样的莫高窟——点染了故事、潜藏着惊喜、有血有肉的莫高窟。
发现
日记是“心泉流过的痕迹”,《敦煌守望四十天》脱胎于日记,自然也留下了一颗心成长、求索的印迹。
蒋理是四川人,机缘际会定居江南,又作为“守望者”来到敦煌;江南与敦煌,在他的身上以某种方式会合,故而在敦煌寻找江南,顺理成章地成为他此行的另一个任务,亦为读者打开别开生面的角度。从而,在盛唐130窟,找到江南学子的题记;在敦煌曲子词里,读到春雨、龙舟、江南;在复绣作品《凉州瑞像图》上,领略江南艺术的魅力;更在初唐323窟中,蓦然回首、见到“壁上江南”……原来,敦煌有如此多的江南印记,千百年来,两地虽各分南北,却从未真正远离。“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冯至诗)这正是敦煌的精神,也是江南的魅力。
目之所及有限,心之所及无穷,故而作者爱用“发现”二字,他所“发现”的,不只有敦煌和江南的缘分,亦有众多普通人所“不知”的敦煌:石窟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与风沙的斗争;一代代默默无闻的洞窟修复者和数字信息采集员;还发现,带着淡淡苦涩的清溪水、汁甜如蜜的李广杏……40天,从初见到别离,作者用心捕捉每一个带来触动的瞬间,然后,像所有普通人一样感动、体悟、震撼着,又通过文字与读者建立了情感共鸣。这些共鸣,是关乎人生、归宿和生命深度的,又带着敦煌艺术的启迪。
而阅读此书,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不仅发现敦煌艺术之美,发现每一种经历的同与不同,更将发现自己内心的热爱和执着。
于是乎,在掩卷之际,“发现”了一个新的开始(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