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参与编纂《香港志》是我的荣幸”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冯学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英文版日前在香港礼宾府举行出版典礼。作为香港首部专属地方志,《香港志》记述了香港上自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先民活动,下至201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历史,全套共54册、约2500万字,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附录、专题等十大类别。
记者了解到,在承担编纂《香港志》任务的香港地方志中心,活跃着一群年轻的“修志人”。
“投身这项事业,有一种生逢其时、赓续文脉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在位于湾仔的香港地方志中心办公室,蔡兆浚西装革履、面容白净,戴着一副无框眼镜,言谈举止间透着书卷气和超出年龄的沉稳。作为香港地方志中心的高级编辑,1994年出生的他年纪不大、资历却不浅,是最早一批加入香港地方志中心的编辑,主要负责《地名》与《附录》部类的编纂。
国有史、地有志。修志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但自1819年《新安县志》问世之后,便再找不到香港的地方志。香港回归祖国后,不少有识之士持续为香港修志奔走努力。2020年12月底,《香港志》首册《总述·大事记》中文版正式出版。
“我从小就对历史感兴趣,大学和研究生读的也都是历史专业。参与编纂《香港志》这样史无前例的工程,是我的荣幸。”蔡兆浚说,自己一毕业就能投身这项事业,有一种生逢其时、赓续文脉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2021年12月初,《香港志》三部专题志中的第一部《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面世,全方位记述了1978年至2017年间,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历程。编纂团队平均年龄仅35岁,其中第十三章“保险”的作者之一,是90后赵浩柏。
“修志很考验耐心,要找很多资料。我收集资料用了将近七成的时间,有时写一句话就要用好多天查找资料。”赵浩柏介绍,为求严谨准确,同事之间会互换稿件逐句核查,不同资料也要交叉验证,一旦发现有出入就要重新考证。现在,一看到数字就想进行核实几乎成了他的习惯。
“也许有人觉得这份工作既沉闷又枯燥,但我们对它倾注了感情和意义,反而乐在其中。”赵浩柏笑言。
“对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这群在成堆文献资料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而言,不断从中获得新知是这份工作的最大收获。每多一个发现,他们对香港与国家的认识便深一分。
除了《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赵浩柏同时参与了《总述·大事记》及《香港志·经济》部类的编纂,“对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赵浩柏表示,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2017年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毕业的陈德好,曾在珠三角一带从事田野调查、考古等工作,加入香港地方志中心后,她主要负责《文化》部类的编纂和统筹工作。从文物、建筑到语言、宗教、民俗等,搜集香港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为陈德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让她对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香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风俗节庆有70多项,都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德好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界一些传统村落,每年农历正月十九都会举办“扒天机”活动,这正是明清地方志记载的民俗活动“天机节”,“这一习俗在内地已很难见到,但在香港却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香港有7000多个可供考证的地名,蔡兆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考证其中部分地名的由来。在此过程中,他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又引人深思的历史细节。
“吐露港一带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是知名的珍珠产地。此外,香港产盐的历史也超过了2000年。”蔡兆浚认为,这些史料都能证明,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
“不只是为了梳理和回顾香港与内地的血脉亲情,也蕴含着香港社会对未来的展望与期盼”
关于编修地方志的意义,学界常将其概括为“存史、资政、育人”。随着时间推移,编纂团队的年轻人对这份事业的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总述·大事记》出版后,作为编辑之一,陈德好一度在网络上遭到政治攻击。承受的压力,反而让她更加坚信编纂权威历史著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地方志是权威历史著作,是学者做研究、老师开展教学要引用的。”她相信,如果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是准确的,将来也许就能避免出现大的偏差。
蔡兆浚将这种“偏差”归结于教育的缺位,“过去香港历史很不受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中学历史科都只有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而且历史科也不是高中必修科”。
近两年,对香港历史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学术圈,越来越多出版和传媒机构开始加入这一队伍。做研究之余,蔡兆浚经常为报刊撰文或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可以感觉到,社会对香港历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了。我在新界村落的亲戚也很关心我的工作,还主动把他们家传的族谱借给我做研究。”蔡兆浚说,《香港志》的编纂带动越来越多人认真认识香港自身的历史、了解自己的根源,这令他非常开心,也成为他继续投身这项事业的主要动力。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蔡兆浚和同事们一起编撰了普及读本《回归·情义25载》,通过精选25篇打动人心的故事,讲述内地和香港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情义,并将读本赠送给了香港千所中小学。
“盼望年轻读者可通过阅读此书,知所从来、思所将往。”蔡兆浚说,编写这本书,不只是为了梳理和回顾香港与内地的血脉亲情,也蕴含着香港社会对未来的展望与期盼。
(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10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