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成果展成了网红打卡地(引题) 

走进规划展馆 感受北京变化(主题)

北京晚报记者 宗媛媛


(相关资料图)

从数据照片中感知发展成果、在沙盘模型里读懂城市规划……国庆假期,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了备受市民欢迎的热门打卡地。

在二层展厅,“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成果展(2021年版)”亮出了过去五年首都转型发展的“成绩单”,也展示了下一阶段规划的“任务表”,一大批首次向社会公开的相关文字内容、指标数据、图纸照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

“之前只知道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看了展览才发现,原来北京还是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第一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让81岁的顾仁俭对“四个中心”有了全新的理解。

“北京这些年的变化,得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五十多年前,顾仁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从事气象研究工作,从此便在这座城市扎了根,“这次专程带外孙来看展览,他在学校很难有机会系统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规划,展馆里的资料都比较新,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宝贵的学习素材。”

在一张2015年-2020年各区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图前,顾仁俭的女儿第一次从直观的数字中了解到,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中心城区常住人口都明显下降,而通州、大兴、房山、昌平、顺义等区的常住人口则大幅上升。

“过去都是扎堆在中心城区,现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确实布局更合理。”顾女士感慨,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实施人口规模、建设规模双控有着深远的意义,“降低核心区人口、建筑、旅游密度很有必要,这些年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十分显著。”

展览中,一张由红、橙、黄、绿等色块拼成的图片格外醒目。事实上,这是2013年-2021年北京PM2.5日历图,深红色代表严重污染,橙色代表中度污染,绿色和黄色分别代表优、良天气。

“我有个朋友一直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每天在CBD那边的窗口拍一张照片,前些年都是灰蒙蒙的,现在蓝天明显变多。”孙女士笑着说,“之前雾霾特别严重的时候,家里买了空气净化器,一看预报显示‘爆表’就赶紧打开,这两年都用不上了,基本找不到‘用武之地’。”

参观过程中,孙女士一眼认出亮马河治理前后对比图。“我们单位在京城大厦,刚好挨着亮马河,原来那边没什么景观可言,后来有了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项目,生态环境好多了,晚上格外漂亮,旁边还有各国风情的咖啡厅和小酒馆,既有国际范,又有烟火气,好多人慕名而来,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快看,这里的高楼可真多。”在三层,巨大的北京城市规划沙盘是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的一大亮点,立体模型与高清航拍图的搭配,让观众可以近距离感知城市。“鸟巢、水立方、冰丝带都能在这里找到,这比看地图直观多了。”10岁的童童兴致勃勃地仔细辨认着一个个“地标”,跟爸爸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除了沙盘以外,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里还有北京湾地貌铜雕、城市中轴线模型、故宫全貌木制模型等多个看点。

“北京的博物馆资源太丰富了,趁着假期可以多带孩子长见识。”未来几天,程先生还打算带女儿继续他们的博物馆之旅,“用这种方式了解北京,读懂中国,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