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班、参演、沉浸式体验,当孩子们走进创作现场,兴趣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引题)
拉近物理心理距离 激活戏曲传承密码(主题)
(资料图)
在文艺界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文艺家回忆起自己的从艺之路,常会讲起童年时期在戏园子、剧院、剧场台前幕后的一些经历。那些经历是他们的艺术启蒙,也是其艺术人生的起点。这样的故事看似普遍而寻常,实质上,其中蕴藏着重要的传承密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时候近距离接触的文艺类型常常会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执着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能够拉近孩子们与艺术的物理和心理距离,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兴趣的种子,而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当前,我们谈戏曲传承,寻找戏曲传承密码,重点就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曲。
在戏曲领域,无论是老一代艺术家,还是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名角儿,很多人走上戏曲之路都与儿时经历有关。有的是出生于梨园世家,从小得以自由穿梭于戏院、后台,耳濡目染加上好奇心的驱使,咿咿呀呀学唱,常常在正式拜师前就已经自学得有模有样。还有的是从小跟着大人赶大集、看大戏,在台前台后跑来跑去,玩闹中已经对戏曲有了初步认识。当他们有机会接触到老师时,学戏的热情很容易被点燃。学习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和本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如何播下兴趣的种子。
“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家万师。”这副传统戏台上的楹联,道尽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我们都知道,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沉淀下来的精髓。它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绝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更是艺术精神赖以存在的根本。戏曲从诞生之初,就拥有广泛的受众,曲种多、覆盖范围广、内容包罗万象,它深刻介入城乡人们的生活,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文化品格。因此,有人说,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基础,每一个曲种都存续着历史的根脉,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彰显着文明的魅力,寄寓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曾经有一个时期,戏曲被人归入了“老古董”的行列,束之高阁。近些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引导、媒体的广泛宣传下,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人们普遍意识到戏曲的重要价值及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戏曲传承保护工作中。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重视戏曲传承,提高戏曲地位,并非为了拉开戏曲与人民的距离,让人敬而远之。相反,此举是为了拉近戏曲与人民的距离,让人发现它的魅力,积极主动地观看、学习与传承。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很多人知道戏曲好,却不知为什么好,知道戏曲精,却不知精在哪。这种距离感和神秘感是需要进一步打破的。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推进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更进一步,打破时空阻隔,拉近物理距离。
青少年是戏曲艺术的未来。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着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开展意义远大的“播种”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每个学生每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目标已经实现,戏曲进校园逐步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政府、学校、社会、个人等各方汇聚资源,共同支持戏曲进校园,通过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体进校园演出和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现场观看,开展戏曲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艺术团体、学校等还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戏曲教育形式,加强戏曲社团建设,建立多种类型的戏曲兴趣小组、学校戏曲社团、戏曲工作坊和戏曲传承基地等,打通戏曲和青少年之间的桥梁,引导更多学生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
二是通过探秘式体验打破戏曲练功房、排练厅、后台等神秘色彩,拉近心理距离。
一门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最怕的是脱离群众,尤其是脱离年轻人。戏曲的魅力集中展示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每个细节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然而,如今很多年轻人因为看不懂戏曲之妙,反而会失去深入了解的耐心。如何更好地把戏曲的深刻内涵及艺术魅力展现给年轻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很多领域的探索值得参考。比如在文博领域,有的博物馆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满足年轻人的好奇心,专门开设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游客透过玻璃能近距离观看部分文物的修复全过程,深入了解文物修复工作,进而发现文物的特殊价值。而在演艺行业,一些剧场开展中小学生探班或探秘式深度参观,走进后台、排练厅以及中控台等,此举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效果显著。戏曲剧院、剧场等也不妨一试,除了演员进校园,也可以让学生进剧场,开展常态化的互动。当这些孩子带着好奇心探班、参演、沉浸式体验后,或许更能够理解戏曲行当流传的“要想人前显贵,必定人后受罪”“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个什么概念,也更能理解戏曲美在何处。当这门古老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时,戏曲才能活起来、火起来。
戏曲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承经验同样适用于各项非遗的传承。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开展,能够为青少年走近非遗打开一扇大门,引导“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而非遗沉浸式体验则会把兴趣的种子以及非遗的未来播撒在孩子们心中。
(作者:王旖轩,系西北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