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原标题: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连环画,它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
塑造孔子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着力表现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并且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汉代以后,历代封建统治阶层及士大夫为了表达对儒家和孔子的尊重,开始塑造诉诸视觉的孔子形象,或刻于石,或图于壁,或画于纸帛,或镌于木。今山东嘉祥武梁祠反映“孔子见老子”的石刻,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反映孔子事迹的传世图画形象。魏晋以后,随着绘画艺术的突飞猛进,孔子成为文人画家乐于创作表现的历史人物。东晋王廙、戴逵,南朝陆探微、张瑱、张僧繇,梁元帝萧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周昉,南唐董源、卫贤、王器翰,宋代石恪、高克明、李公麟、王瓘、马远、梁楷,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吴伟、吴彬等,都曾创作过以孔子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孔子的嫡系后裔非常重视收藏历史上创作的孔子画像。据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在成书于宋绍兴四年所著的《东家杂记》中记载:“今家庙所藏画像,衣燕居服、颜子从行者,世谓之小影,于圣像为最真(注:此画传为晋顾恺之所绘)。近世所传,乃以先圣执玉尘,据曲几而坐,或侍以十哲,而又持椶蓋、捧玉磐者(注:此画传为唐吴道子所绘),或列以七十二子,而有操弓矢、披卷轴者,又有乘车、十哲从行图。”由于孔子后裔将其中不少作品的原本摹刻在石上,因而至今仍得以较好地保存于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如顾恺之所作《孔子小影》图,吴道子所作《孔子司寇像》(戴司寇冠)《行教像》(孔子拱手佩剑)等。此外,保存下来的各种纸本、绢本孔子画像,累积到民国时期,已藏有13幅,包括:冕旒像、宋高宗赞司寇像、燕居像2幅、三圣图2幅,观攲器图、杏坛讲学图、讲学图等,其中9幅作于明代,3幅作于清代,如今都完好地保存在孔府和山东省博物馆内。凡此林林总总,为各个时代反映孔子生平行踪的“圣迹图”的出现开了先河,更奠定了基础。
《孔子圣迹图》的问世,并不是一下子就相当完备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渐次完整又日趋成熟的过程。一方面,单一的各类反映孔子形象的画像诞生,包括卷帙浩繁的文字著作,为《孔子圣迹图》的酝酿与完稿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历代统治阶层对孔子及其儒学思想的日益重视,也为《孔子圣迹图》的刊行夯实了思想与物质基础。
最早见于历史文献著录、相对较为完整的《孔子圣迹图》,当推宋代孔津的《孔圣图》3卷。此后,由于参与创作的人员不断增多,人们对题材的认识和挖掘不断加强,其内容也逐渐完善起来。
不同的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计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本、影印本等多种。其中,木刻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孔子圣迹图。明正统九年,监察御史张楷依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述的孔子史实,旁采《论语》《孟子》等辑成的《圣迹图》,反映孔子生平29件事,并为每幅图撰写了说明和赞诗,木刻传世。彩绘绢本共36幅图,选择孔子生平中较重要的行迹,文字多用《史记·孔子世家》,有文有赞,但无题目。作者及绘制年代不详,因图前有二跋,其一写于雍正七年,故推断它出自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而以宋人画本为底稿的石刻本,刻成于明万历二十年,现陈列在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包括总题目“圣迹之图”(篆书)1石、文字9石、画图110石。民国二十三年,由北平民社影印出版的《孔子圣迹图》,含“孔子小像”在内共104幅图,现传播最广。而各种版本的《孔子圣迹图》中,清中期著名画家改琦绘制的《孔子圣迹图》,因系名家真迹,艺术价值远超无名氏刊刻的各种版本,其画面布局、人物形态,设色妍雅,落墨洁净,运笔经意,跌宕入古,耐人品鉴。
《孔子圣迹图》仅从明代算起,流传至今就有700多年的历史,虽然图文作者、篇幅形式、绘制手段等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它们都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全面反映了孔子的传奇一生,体现出故事生动、图文并茂、绘制精细、线条流畅、形象传神的特点,为后人生动展现了一个伟大而又富于生活气息、充满情趣魅力的“活化”的孔子形象,而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因此堪称一部形象化的孔子编年史。(周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