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云冈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展出(主题)


【资料图】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副题)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7月1日下午,“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吴文化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办。该特展将持续至10月8日。

大同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云冈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北朝艺术的滥觞。由云冈石窟创造的“云冈模式”,既是佛教艺术的中国经典,也是流播至今的审美范式。吴文化博物馆位于苏州市澹台湖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及国保单位宝带桥南侧,建筑面积18000余平方米,有5个特展体系,包括“江南文化”“中国地域文化”“亚欧文明”“匠艺”和“再问”,各美其美,精彩纷呈。本次展览正是“中国地域文化”系列的重要展览,向观众呈现了公元5世纪至公元6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展览共展出130余件珍贵的云冈石窟文物,通过“平城时代”“创造经典”“成为范式”三个单元,在江南吴地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诠释“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

第一单元“平城时代”展品主要围绕北魏的日常生活展开。提到云冈石窟,北魏政权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北魏的繁荣为开凿修建云冈石窟提供了物质、精神基础。公元398年至公元494年,在北魏政权的影响下,平城得到跃进式的发展,作为新兴王朝的京师,平城迅速汇聚百万人口,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观众们可以在这一单元感受到当时北魏的丰富生活,体会政权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第二单元“创造经典”通过一座座造像壁画为我们解读了云冈石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经典,并借助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文物,向中国学者以及中国考古致敬。北魏和平初年(公元460年),来自凉州的沙门统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第三单元“成为范式”展出了包括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的藏品,为我们展示了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云冈石窟,是如何以其艺术风格影响到其周围地区,成为周边范式的。这也是本次特展与以往的云冈展的不同之处,它立足于云冈但不仅仅局限于云冈,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开幕式上,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先生提到,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业内关注度很高的博物馆,在开馆3年内做了28个高质量展览,这在博物馆界是非常难得的。此次特展题目“经典”与“范式”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经典”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脊梁,经典既是过去又是常看常新的,我们需要做好经典的保护、经典的研究以及经典的展示和弘扬。云冈石窟作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皇家石窟,在北中国树立了一个“范式”,对中国早期大量石窟影响深远。此次特展立足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量“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出土的文物,此次特展也是“云冈模式”的第一次展览。

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表示,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的文化综合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学术为主轴,将最优质的展览内容推向大众。不仅着眼于吴地文化,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能互相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我们关心历史源流发展,关心造像艺术性本身,更关心日益完善的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展览的剖析与记录,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明遗留的瑰宝。

本次展览得到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因陈列1957年出土于沁县南涅水村的一批窖藏石刻而得名。这批石刻造像为民间开凿,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朝,跨度达500年,实属国内罕见。据了解,南涅水的兴盛,与孝文帝迁都洛阳有关,鲜卑贵族途经这里,引发了制造佛像的狂潮。南涅水石刻是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之路上镶嵌于三晋大地的一颗璀璨的文化遗产明珠,是佛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家意志与民间信仰融合的见证,受到了云冈模式的影响。

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相融相生的结晶,云冈石窟蕴含着对文化多元共荣的探寻。北魏在融汇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唐汉文化的交融。本次展览,从云冈到吴中,亦是南北的贯通与交融。

展览期间,吴文化博物馆还将继续围绕展览主题举办学术讲座、悦读沙龙、展厅课程等活动,探索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经典与审美范式之魅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