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李白杜甫高适的茶诗与友谊

霍建明

唐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秋季的一天,诗人杜甫在洛阳结识了从长安离开的李白,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和终身知音。后来,两人同游梁宋,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和商丘一带,遇到了在这里隐居的高适,果然也是志同道合,三人便一起一路向东,游览梁宋古迹。游览途中三人饮酒、品茶、游猎,登高、怀古、赋诗。第二年,与高适分别后,杜甫与李白又同游山东,其间,两人同寝共被、携手同行,探寻古迹、拜访隐士,两位诗人把酒唱和、怀古论今,度过一段诗酒逍遥的快乐时光,结下亲如兄弟般的深厚情谊。从山东分别后,两人一生再未见面。


【资料图】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所写的一千三百多首诗中,写酒居多,但也有写茶的好诗。他一生游历大江南北,饱览祖国山河,且恰逢唐代茶开始兴盛,他在应酬中饮酒品茶,诗歌中不免写到茶。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人高适,这三位诗人写的茶诗有什么不同呢?

历史上李白写的茶诗有多少已不可考,仅存的茶诗有两首,分别是《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和《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后者序文中言,在荆州玉泉寺居住的玉泉真公常年采摘生长在泉水旁的茶叶,并长期饮用,玉泉真公八十多岁了仍面色如桃李。还说诗人在游览金陵时,见到这种茶,茶的样子“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故叫“仙人掌茶”。

这首诗中一句“曝成仙人掌”无意间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年前的唐代晒青制茶的描述,这也是史料中最早出现晒青茶的记载。据此诗序文可知,诗中的仙人掌茶为生晒的青茶。李白在此诗中对“仙人掌茶”的缘起、生长环境、怎样采摘、制作、功能等都进行了详细地描述。李白在此诗序中说“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能使人“还童振枯,扶人寿也”,又在诗中写到“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不歇。跟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如果我们结合李白的生平和他的其他诗文一起来研究分析,李白这里看似是在写茶,赞美茶,其实是有深刻的内涵,其一是通过写仙人掌茶来讲述他与族侄的深情厚谊,其二是通过写茶来抒发他修道成仙的理想。诗人李白一直崇尚道教,还亲自到深山去炼丹,他最喜欢的是诗酒神仙般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首诗中的仙人掌茶正好成为帮助李白实现其理想的一个重要载体,不能不说这才是他写这首诗的真义。

杜甫著有《杜工部集》,《全唐诗》有其诗十九卷,其中茶诗六首,即《巳上人茅斋》《进艇》《夜宴左氏庄》《寄赞上人》《重过何氏五首之三》《回棹》。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杜甫在这首《巳上人茅斋》中描写了茅斋的幽雅环境,称颂了巳上人(僧人)高深的学问。在茅斋的时候巳上人用茗茶和瓜果招待了杜甫,这里的茶是幽雅恬淡生活的一种象征。

杜甫在《进艇》中这样写茶:“茗饮蔗浆携所便,瓷罂无谢玉为缸。”诗中写了杜甫住在浣花溪畔时和妻子一起在江上泛舟的过程,表达了自己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夫妻俩在江上泛舟之时,带着茶水和甘蔗汁,虽然是用普通的瓷器所盛装,但也不亚于高贵的玉缸。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幽栖闲适,并不比权贵过得差。

杜甫经过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最后到达成都,有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且四川产茶,在四川生活的7年,让诗圣对茶有了更深的认识。可以这样说,茶成了杜甫在四川安居生活很重要的部分,使杜甫的诗更有了人间的烟火味、人情味,更为忧国忧民、一生坎坷的杜甫以心灵的安慰。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写过一首茶诗,即《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驾车出人境,避暑投僧家。裴回龙象侧,始见香林花。读书不及经,饮酒不胜茶。知君悟此道,所未搜袈裟。谈空忘外物,持诫破诸邪。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描写了诗人驾车离开繁华的都市前往开善寺避暑,寺院内景色优美,花团锦簇,香气袭人,让人心旷神怡。诗人感慨:读书最好是读经书,喝酒比不过喝茶,喝茶能让人神思如泉涌,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边吟诗一边欣赏柔美的月光。

盛唐时这3位诗人因缘相识成为好友,又因生活经历、性格、职务不同及人生轨迹的不同,诗的风格也不同,对后人的影响也不同,他们所写的茶诗当然也不相同。同是一片茶叶,在三位诗人笔下,写出了不同的结果。

在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笔下,仙人掌茶是那样的新奇、新鲜,而且还能令人返老还童,甚至成仙,令人向往。而在一生颠沛流离、生活艰难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是那样的亲切、自然,代表着令人赏心悦目普通人的安怡生活。在官越做越大、诗文越写越少的高适笔下,茶就是一种比饮酒更胜一筹高级生活消遣,也是一种消费品,茶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消遣,他认为饮酒不如饮茶,喝茶能让人“忘外物”,达到空灵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品茶悟道的修养吧。

李白杜甫同游,虽分别后无缘再见却留下一生友谊,李白的诗写杜甫的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等。同样杜甫也思念李白,但杜甫的诗更深沉,沉郁之情跃然纸上,特别是得知李白流放夜郎之时,杜甫写下两首诗,即《梦李白二首》,诗中写到“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表达了自己对老友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高适的情况有点特殊复杂,永王叛乱李白受牵连入狱时,杜甫写信请正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帮李白伸冤,但高适没有任何帮助,李白最终被流放。对此,杜甫对他心里生出一些芥蒂。杜甫与高适分手之后直到安史之乱时,杜甫才入川,在川期间还得到高适不少帮助与接济。后来杜甫在成都生活时,高适给他写了一首诗,但杜甫一直没有回音。直到10年之后,也就是高适去世五六年后,杜甫才写了一首回高适的诗,即《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也是对老友的一种理解和怀念吧。

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李白、杜甫、高适三人曾因共同的理想追求走在一起,结下深厚的友谊。分开后,三人又走上不同的道路。李白以诗仙之名流传千年,但早逝;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留下诗圣的鼎鼎大名;高适官至封疆吏,但他的诗相比其他两位就稍逊一筹。三人在文学天空中位置、角度、亮度不同,但他们的文学成就、相互交往的友谊友情,至今让我们感慨和回味。

(作者单位:河北省司法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