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西班牙钢琴家马里奥来宁演奏:(引题) 

在中国,看到了古典音乐的未来(主题)

新华日报记者 周 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马里奥·阿隆索,是西班牙“钢琴王子”,也是能讲一口流利普通话的“上海人”,他演奏的《彩云追月》《浏阳河》等曲目东方味儿十足,被誉为“最懂中国”的欧洲钢琴家之一。当“最古典”遇上“最中国”,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4月15日晚,马里奥·阿隆索将在江苏大剧院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现场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名作。

在中国,他看到了古典音乐的未来

前30多年的人生里,马里奥一直在迁徙,足迹遍布荷兰、意大利、英国、美国等50个国家。兜兜转转之后,2017年他选择定居上海,在北京、上海、苏州、大连、南通等大中城市巡演累计超过了100场。

过去6年中,马里奥惊叹于古典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原本拥有少数爱好者的古典音乐,在互联网的分众传播下,抓住了更多听众的耳朵,马里奥从中国年轻人、从中国孩子身上,看到了对钢琴的热情,也看到了古典音乐的未来。

“欧美的音乐厅里都是银发族,可在中国,有很多年轻人来听音乐会。他们可能小时候学过琴,后来成为乐迷,还有很多人带孩子来听音乐会,因为孩子正在学琴。”

马里奥认为,对于钢琴,对于古典音乐,最重要的就是热情,作为职业钢琴家,马里奥起步有点晚,9岁那年,他在学校音乐课上喜欢上钢琴,于是跟父母说了学钢琴的意向,起初,父母没在意,但马里奥不甘心,几次三番表达,半年后,父母才终于同意。

从此,练琴便成为马里奥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不弹钢琴,我就会觉得内心空虚,弹钢琴让我变得完整。” 刚开始学琴的时候,马里奥并没想过要成为一名职业钢琴家,“但热情会引领你去往你没想象过的地方。”

在中国,马里奥以导师的身份,辅导过上千名中国琴童,这份类似的热情,他在很多中国孩子的身上也看到过。

现在,中国连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新建了一流的音乐厅,马里奥发现,这些年来听音乐会的观众多了,观演素养也有了飞速提升。古典音乐在中国普及的速度令马里奥觉得不可思议,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马里奥觉得自己也要奔跑起来,保持开放创新的姿态,跟时代一起成长。

创新形式,让古典音乐“破圈”

作为钢琴家,马里奥时常觉得自己在体验两种世界。一种是外人完全进不去的古典音乐圈,一种是大众化的世俗社会,周围有人甚至不知道莫扎特。这两个看似割裂的世界,不可融合吗?

“古典音乐应当高雅而不高冷,应当充满互动和惊喜,应当让人与人变得更亲密。”带着这样的想法,马里奥在音乐形式上不断创新,希望借此打破古典音乐的固有标签,将它融入更广阔的人群。

他将钢琴搬到湖州的安吉谷,竹林微雨,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他把钢琴搬到了戈壁,天籁般的旋律,冲淡了大漠孤烟的悲凉,苍茫绵长中,往事在岁月的长河里落定。

他们还尝试过“盲听盲弹”,为观众准备眼罩,一片漆黑中,唯有琴声激荡,时而宁静,时而磅礴,情绪时浓时淡,那些与时间相关联的东西,一起在静寂里沉没。这样的尝试在全世界的古典音乐会上,绝无仅有,为封闭的古典音乐圈带来了新气象。

“沉浸式”聆听的感觉很迷人,全身心倾听钢琴曲,也是我们静静地在和内心对话。马里奥认为,观众来听音乐会,带回去的是精神享受,音乐具有净化作用,能够消解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压力和焦虑。这些年,在音乐会现场,马里奥常常见到一些听着旋律默默流泪的人,这种共鸣的感觉让他动容又备受激励,马里奥希望给观众带来一些更独特的体验:比如在演奏《浏阳河》时,让观众们听到浏阳河水声,演奏《茉莉花》时,让大家闻到茉莉花香。

音乐是过日子的一部分,他将为江苏创作一曲

生活里的马里奥,开朗健谈,很接地气。他喜欢瑜伽,喜欢马拉松,他还喜欢做饭,发明了素食版麻婆豆腐,用云南菌菇切末,代替肉糜,别具风味。

马里奥觉得,音乐于他而言,就像瑜伽、做饭一样,是过日子的一部分。音乐艺术,于大家而言,也是过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场钢琴演奏会,就像看一场不插电的电影。”马里奥希望自己呈现的东西是自然而然、放松自在的,能让人的心灵安静下来,成为大家忙碌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你们到现场听听世界大师的音乐,就像夏日傍晚在户外坐一会儿,待一阵风轻轻地吹过,你觉得有点清凉,就很好了。”

这是马里奥第3次来南京,这次在江苏大剧院,除了《李斯特:但丁奏鸣曲 S161-7》《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作品 28》《贝多芬: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法雅:贝蒂卡幻想曲》等名作外,马里奥还将演奏他最爱的江苏民歌《茉莉花》。

马里奥记得,他第一次来南京的时候,也是在春天,当时他从明城墙上眺望,城墙内外樱花盛放,湖中长堤细柳春风,水光潋滟,掺杂了六朝古都的诗意韵味。马里奥打算演奏完毕,这个周末,再到南京明城墙上走走,尝尝麻辣味儿的小龙虾,他还打算为江苏创作一曲,下次来弹奏给大家听。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