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覆盖+强创新,全民共享公共文化成果(主题)
十年间,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40万项活动,惠及2亿人次(副题)
(相关资料图)
文汇报记者 李婷
“原以为公共文化基本上是老年人的‘专利’,没想到我成了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欣赏者、分享者。”站在象征着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年的十张海报前,80后市民王丽娜颇为感慨。办节十年,她几乎年年参与,从市民写作大赛到中华语言文字大赛再到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家中的“百强获奖证书”攒了一二十张。她还发动家人和朋友参加活动,一起参与传统文化知识答题,携手在露天草坪上听音乐,加入一场场干货满满的读书会……在这里,总能与美好相遇,既精进学识、享受了文化艺术,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她说:“生活在上海,是一种幸运;能一路和上海市民文化节同行,不亦乐乎。”
这是上海市民文化节对一个市民的影响。十年来,这个属于百姓的节日始终以人为本,通过人群、场域的广覆盖和内容的不断创新,让现代化公共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切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截至目前,上海市民文化节举办的40万项活动,惠及2亿人次,老少妇孺、各行各业,人人皆可便捷享受各类优质公共文化资源。
打通线上线下空间,全时全域覆盖更广泛人群
“上海市民文化节从开始酝酿到方案落定,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其间开展了多次调研走访,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和数据,请来专家论证、听取各方意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了解需求、理清思路: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节,办成一个什么样的节,老百姓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节。”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参与上海市民文化节创办全过程的萧烨璎说,虽然方案几易其稿,但是宗旨始终没变,即立足市民需求,让百姓实实在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基于此,上海市民文化节各项赛事、活动都经过精心推敲,吸引各年龄段的市民踊跃参与。考虑到以往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整体年龄偏大,从第一届开始就在项目设计上关注青少年。比如,在舞蹈大赛中设立流行舞板块,6000支参赛团队中,有3000支青年舞蹈团。借助网络终端,传统知识大赛和传统经典诵读大赛各吸引10万人和15万人参与网上答题,其中85%以上是青少年。在广泛动员下,沪剧邀请赛的最低参赛年龄从40岁降至5岁。
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如何,文化活动的“可抵达度”是一大关键。当它们深入城市肌理、随处可见,享受文化艺术就变得触手可及。上海市民文化节打通了市、区、街镇、居村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将80%的活动下沉到离市民最近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在此过程中,特别注重保障优质资源向远郊倾斜、为新城赋能,并向园区、学区、厂区、商圈、滨江及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延伸,形成多元、多极、多层、多向的辐射新格局,让文化离市民近一点、再近一点,成为生活的日常。
市民还可以在线上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连平时因为忙碌而错过的活动和项目,也可以在这里细细品读。于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文化服务日”当天上线的“文化上海云”,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省级区域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超800万、活动发布量逾50万场,汇聚场馆近6000家。打通线上线下空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全时全域覆盖更广泛人群。
开发“新玩法”,满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在城市发展史上,很难找到一个相类似的如此广袤如此延伸的文化节庆活动。”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表示,虽然名字里有个“节”,但上海市民文化节不是一个单纯的“实体节”,而是开设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进入端口,它对接的是这座城市2400多万常住人口旺盛的公共文化需求。
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上海市民文化节还不断创新,开发出一批又一批超越传统公共文化范畴的“新玩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首届市民收藏大赛吸引了全市3000多位收藏爱好者参赛,他们中既有某一领域的专家、大家,也有业余藏家。入选藏品既有价值连城的玉器、字画、瓷器,也有充满情趣,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旅游门券、报纸创刊号、中医处方等,办出了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品种最齐全的一次公益性民间收藏展示活动。
在上海,戏剧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天地,更是每一个用心生活者的舞台。已举办三届的中外家庭戏剧大赛倡导“一家人一台戏”,以5分钟的戏剧表演,展现和睦的家庭氛围、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年,大赛突破了以往的“小家庭”概念,向更深广的“大家庭”延伸,同学同事、街坊邻居等都可以组队,登台一展戏剧才华。
更甚者,亚洲最大规模阿卡贝拉艺术节通过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平台首次走进上海,推出大师班、音乐大赛、论坛、演出以及多场互动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接触这一新兴艺术样式,享受属于人声的狂欢。代表全球最高水准的“WWE”世界摔角娱乐秀、“黑池”世界国标舞大赛的顶级选手应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邀请走进社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郑崇选认为,在参与一个个高品质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市民释放出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礼赞、对梦想的执着,这种对美与好的信念不断增强、内化,成为城市精神塑造中的重要力量,凝聚起更广泛、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