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桃夹子工作室


(相关资料图)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周末明明有两天,共计48小时,但总感觉一睁眼一闭眼,就周一了!

国庆七天假期以及春节的七天假期,学生党的寒暑假,也总是感觉一眨眼就没了,而上学和办公的日子却总让人感觉无穷无尽。

为什么时间会这样“忽快忽慢”呢?

1. 无所事事让时间变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从一个故事开始。1933年的某天,生理学家哈德森·霍格兰的妻子因为患了流感,发高烧躺在病床上。病痛难耐的霍格兰夫人突然向丈夫抱怨:“你为什么把我留在这儿那么久都不管?”霍格兰感觉很困惑,他心想:“我明明只走开了一小会儿啊!”于是不管妻子是不是在生病,霍格兰就开始做起了试验。

结果他发现,妻子的体温越高,她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慢。后来,霍格兰在他的学生身上又重复了这个试验。他让学生戴上可以加热的帽子,最高加热到65摄氏度。经过一系列试验霍格兰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对事件的感知最大能变慢20%。于是霍格兰推测,人对时间的感知与身体里分泌的化学物质有关。

不过很可惜,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后来经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现在我们认为人实际上是不能直接感知时间的。我们对时间过得快还是慢的认知,是通过发生的事件来判断的。假期一晃而过,可临近下班或者放学前的那几分钟,却感觉度日如年。这是因为当我们感觉无聊的时候,思维就容易关注到时间上。

回想一下,快下班或者放学的时候,你是不是会隔一会儿就看一下时间?而当你全神贯注做某事,比如打游戏、约会、看电视剧时,就根本不会在意时间。

不过,这并不简单地意味着,越开心,时间就过得越快。研究发现,只有当人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专注于实现目标时,才会有时间变快的感觉。所以,想快点到周末其实很简单,就是赶紧开始用心工作学习。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当我们回忆一段经历时,我们对这段经历的时长估计,往往和经历它们时的感觉相反。

举例来说,我们放假时觉得时光飞逝,而等到开学时就会觉得时间特别缓慢。但是当几个月后我们回忆这两段经历时,我们会感觉假期悠长,而上学的时光很短暂。这是因为我们构建回忆时,我们需要回忆起各种事件,并根据这些事件来判断时间的长短。假期时我们会进行各种有趣的活动,这些都是一个个记忆点,这些美好的回忆让记忆中假期的时间变长;而相反,上学时每周似乎都是重复的,记忆点很少,我们就感觉上学的时间很短。

2. 老年人的时间走得特别快?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假期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就是小孩儿会觉得时间漫无止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觉得时间越走越快。

法国哲学家保罗·詹尼特在1897年曾提出一个关于人如何感知时间的理论,被称作“比例理论(proportional theory)”。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对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人会以自己当前已经度过的全部时间作为参照对象,也就是说人会被某个时间段与他人生所经历过的全部时光进行对比。举例来说,一个10岁的小孩儿,一年的时间对他来说相当于他人生长度的1/10;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来说,一年的时间就只是他人生长度的1/50,因此中年人会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了。

这一理论的问题在于,它预先假设了我们会把已经度过的时光当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的每天、每周、每月的时间,对我们的意义都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生活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生活更像是一个一个细分的时间片段,每段时间会被我们赋予不同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奥恩斯坦在1960年代也曾提出过一种解释。奥恩斯坦在实验中给实验参与者播放一段录音,然后让参与者估计录音的时长。结果发现,录音内容也复杂、信息量越大,参与者估计的时长就越长。

因此奥恩斯坦认为,对小孩儿来说,整个世界都是全新的,他随时随地都要接受大量复杂的信息,大脑需要大量精力去处理这些信息,因此时间就过得比较慢;而对成年人来说,世界已经变得熟悉了,大脑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就不需要很多精力去应对,时间也就感觉过得比较快了。

上面这些解释都是心理层面的,而从生理层面也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一个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小孩儿的新陈代谢比较快,他们的心跳、呼吸都更快,他们的生物钟比成年人走得更快,在24小时内要完成比成年人更多的事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速度会减慢——就好像一个调慢了的时钟。

3. 重要的事情让时间变快

除了年龄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重要的事情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们称作“向前压缩(forward telescoping)”:人们倾向于把重要的事情当成是刚刚发生的。当我们回想过去发生的重要事件(比如婚礼、葬礼、孩子出生等)时,我们经常会感慨“这件事竟然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于是我们就感觉时间的流逝变快了。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