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个骇人听闻的场景:由于地球停止自转,上海地区的海平面将上升300米,全世界大量沿海地区将被海啸吞没!可见,人类在海啸面前是多么的脆弱。作为地球上影响范围最广的爆发性自然灾害之一,海啸的波速高达800公里每小时,可以传播数千公里。海啸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活动引发的。这种剧烈的爆发活动,不仅会在地球上发生,在太阳上经常出现,如日冕物质抛射和耀斑,这些爆发活动也能引发能量更高、尺度更大的“太阳海啸”。
图1:地球海啸(图源:网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太阳海啸**”的“**海”
“太阳海啸”是在太阳大气中传播的一种波动现象,所以可将太阳大气视为这种波的传播媒质——“太阳海”。如同地球海啸一样,太阳大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太阳海啸”的性质。
太阳通过核心区域的核聚变不断产生能量,然后这些能量向外通过辐射区、到达外面的太阳大气。太阳大气由内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过渡区和日冕,充满着等离子体或电离的气体。光球就是肉眼可见的太阳发光圆盘,厚度约500公里;光球上方是厚度约2000公里的色球层和约100公里厚的过渡区;过渡区再往外就是日冕层,范围可以一直延伸到行星际空间。光球的温度在5000度左右,色球温度范围在4000-20000 度,日冕温度则高达百万度量级。太阳大气中的等离子体密度,在光球、色球和过渡区中急剧下降,而在日冕中则下降缓慢。另外,太阳大气中充满了磁场,这些磁场由太阳内部产生并不断浮现到上方大气中,最终影响甚至控制着太阳大气中的活动现象。
图2:“太阳海”(图源:维基百科)
任何扰动都会产生波动。地球大气中的扰动可以产生声波,地震波也是声波的一种。在太阳大气之中,扰动激发的主要是磁声波,即声波和磁场的波动(一种由磁力线晃动引起的、被称之为阿尔文波的波动)耦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磁声波的速度可以从一两百公里每秒一直到上千公里每秒。
“太阳海啸”的发现
“太阳海啸”,表现为太阳大气中从爆发源区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圆形波前,因其辐射增强主要集中在 极紫外波段,所以又称为日冕极紫外(EUV)波。另外,由于最早是被 1995年发射的太阳和日球层天文台(SOHO)卫星上的极紫外成像望远镜(EIT)观测到的,所以最早的名字是日冕EIT波。首例“太阳海啸”是在1997年被EIT探测到的,但它的存在却是早在20多年前就被预言的。
图3: “太阳海啸”。(图源:NASA/STEREO)
早在太阳观测卫星上天之前,天文学家主要依靠地面望远镜观测太阳。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天文学家盖尔.莫尔顿(Gail Moreton)便观测到了发生于太阳色球层中的“海啸”现象,下图给出了一个例子。这种波强度比较弱,但速度高度上千公里每秒,几乎可以在太阳表面全球范围内传播。后人把这种“色球海啸”称之为莫尔顿波。
图4:“色球海啸“(图源: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和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
这么快的莫尔顿波是色球层中产生的波吗?考虑到色球阿尔文速度(约100公里每秒)比较小,1000公里每秒的高速色球磁声波就只能是非常非常强的激波了(马赫数约为10)。但是,这么强的激波应该会很快衰减,传播距离很短,跟观测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68年日本天文学家内田裕中(Yutaka Uchida)提出:莫尔顿波是在日冕中传播的快速激波向下压缩色球所留下的“足迹”。这样,莫尔顿波的速度是由日冕中的磁声波速度决定的,并不决定于色球中的磁声波速。这个理论能解释莫尔顿波的很多观测特征,同时也跟很多科学理论一样,做出了一项预言:日冕中存在着“海啸”!由于日冕辐射波段多集中在极紫外(EUV)或软X射线波段,而这些辐射是无法穿越大气到达地面的,因此,为验证这个预言需要发射太阳观测卫星到天上去。这就回到了前面所介绍的---EUV波或EIT波的发现。
罕见的**“色球海啸”——莫尔顿波**
自被发现以来,只观测到数十例莫尔顿波。然而,自多个太阳卫星上天以来,已观测到了上千个“太阳海啸”事件。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太阳海啸”是莫尔顿波的源头,为什么这么多的“太阳海啸”只产生了这么少的“色球海啸”?也就是莫尔顿波为什么如此罕见?
近期,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郑瑞生教授和陈耀教授及其合作者(包括南京大学陈鹏飞教授和北京大学田晖教授)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研究快报》上发表论文,为解决“太阳海啸”“色球分啸”的罕见之谜提供了关键证据。
该研究发现,对于伴有莫尔顿波的日冕EUV波,在其波前底部均存在一段锐利且明亮的区域,而且在源自日冕与色球中间区域即所谓过渡区的304埃谱线上也存在类似波动响应;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类事件都是由倾斜爆发引起的。因此,提出“太阳海啸”可成功激发“色球海啸”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爆发的高度倾斜(偏离径向70度左右)位形。高度倾斜的“太阳海啸”波前能够更强烈压缩太阳低层大气从而激发“色球海啸”,而高度倾斜爆发的不常发生或“罕见”很可能正是天文学家寻觅许久的导致“色球海啸”罕见的关键原因!该研究对全面理解“太阳海啸”的激发机制和立体传播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间接揭示倾斜爆发的触发机制和高能粒子的加速机制,从而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重要信息。
图5:倾斜爆发中的“太阳海啸”(图源:Zheng et al. ApJL, 2023)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郑瑞生
审核:韩文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